(圖說:對家的美好記憶以及帶來的安心感,居住環境有家的味道,對失智長輩格外重要。)

家帶給人一份安心感!對失智症者而言也不例外。

在照顧環境中,如何營造家的氛圍,達到延緩失智長輩退化、保有社會參與的機會。環境規劃細節處處有訣竅。

 

文│蘇麗華

 

「家是一個穩定情緒的基本氛圍。」當失智長輩在日照或是機構嚷嚷吵著要回家時,他們在找什麼?在找一個記憶中的家。

照顧失智長輩時,將環境規劃成像家的感覺,幫他們把生活找回來,才是友善的居住環境。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柏宗道出失智友善環境規劃的要領。

 

《我想念我自己》電影描述失智症者一路退化的心境,當記憶不再,與家人和世界的關係也悄悄的在改變……

(圖說:當長輩記憶混亂、行為失序時,對照顧者來說備感辛苦。)

融入社區 照顧即生活

「失智者永遠離不開醫療,醫療和照顧並行不悖。」陳柏宗說,當回歸到社區化照顧與在地老化時,讓失智症者與社區居民可以融合,破除圍牆的藩籬,讓照顧不是收容的地方,而是生活的場所。

 

傳統的照顧環境,當失智者處在陌生的環境,又缺乏社會連結時,恐懼、壓力會席上心頭。陳柏宗舉例說,一般人在同一個空間待久了,都會有透不過氣的感覺,更何況是失智患者呢?

 

友善環境 打破照顧藩籬

荷蘭霍格威(Hogeweyk)的失智照顧小鎮,就打破醫療的外觀設計,居住期間,民眾可進入拜訪,進行生活化的互動。小鎮裡看不見穿著制服的醫護人員,但是當長輩迷路或是跌倒時,舉目所及的店員、服務生都受過醫療訓練,能及時提供協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失智症者再自然也不過,少了壓力,連胃口與活力都跟著提升。

 

試想失智症者也可以過著正常的生活,將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在丹麥的斯文堡失智照顧小鎮就是如此,除了規劃的家戶,還設有餐廳、電影院、美容中心、健身房等,入住者可以和他人共享廚房、客廳等場域,擁有自己的社交活動、自由選擇的權利,呈現十足友善的失智照護環境。

(圖說:歐洲出現許多失智照顧小鎮,長輩生活其中再自然也不過。此為示意圖。)

單元照顧 營造私密歸屬感

「當空間有層級,擁有私密的個人空間,才是家的空間規劃。」陳柏宗說。照顧失智症者時,應採單元照顧,並且依程度輕中重度分級照顧。場域的規劃分為公共、半公共、私密等層級,設計開放式廚房、客廳,讓照顧者可以看到失智症者的動靜,用視覺守護空間。「用環境照顧人,比用人來照顧要好。」陳柏宗指出,讓長輩可以布置自己的房間,重溫以往的懷舊時光。

例如:他教會的一位姊妹過去擔任司琴,在先生過世後,罹患失智再加上憂鬱症鬱鬱寡歡。後來兒子在照顧的環境依然擺放她喜愛的鋼琴,她有空就在琴鍵上彈奏,找回她熟悉的記憶和溫存。

 

另外,他一位醫界的朋友回南部照顧失智症的媽媽,已喪失言語能力,但是她睡覺時一定要搭蚊帳才能入睡。萬一臨時需要到小規模多機能機構留宿時,他建議一定要將蚊帳帶去,延續她生活的樣貌,才能安穩入睡。

 

硬體規劃 發揮自立能力

硬體規劃上,每間個室要設置如廁空間,才不會讓失智症者一時間找不到廁所而慌亂,造成失禁。當患者一下床,就能看到洗手間,「看得到,才能做得到。」間接省去照服員清理排泄物的事情。這也就呼應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學系教授黃秀梨所言:「創造可誘導失智症者發揮自立能力的空間。」

 

環境的色彩規劃上,盡量採取對比、鮮明的色系(如:黃色、橘色、紅色等暖色系);避免複雜的花色造成混亂。例如,家具與地板、壁面避免採用全白色系,失智症者無法辨識家具在哪裡,對比色可以加強空間認知。

(圖說:陽光不可少,但應減少白色系列之使用,讓失智者能夠辨識家具。)

陽光與照明設備不可少!透過日光照射,有助於他們感受季節的變化與時間的推移;適當的日照幫助他們緩和日落症候群。此外,房間設置避開大馬路邊,降低噪音的干擾。要給予失智症者專屬的空間,獨立的個室保護其隱私。

另一方面,鼓勵他們社交,提供停留與休憩的空間,可以彼此交流。當家人來探望時,融入家庭活動,增進社會參與的機會。

 

發掘潛能 給予表現空間

陳柏宗說明,失智症者不是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建議可以挖掘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自信與尊嚴。他舉例說,一位失智長被非常會做紅燒獅子頭,就可以給她舞台盡其表現。沒想到大受好評,人人排隊搶著吃。

 

環境的特質會影響老化的過程與結果,對失智長輩來說,提供友善的照顧環境,維持在地的人際關係,擁有自主與尊嚴,生活在熟悉的社會網絡中,安度人生最後一哩路。

(圖說:當記憶有了缺角,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陪伴失智長輩走這最後一哩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8.9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