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尹可名 刊頭設計|許幀貿 AI繪圖|景弘
(一 )承受苦難 效法基督
在劉俠的著作中,我最受到感動的一段話就是在《另一種愛情》這本書的〈另一種愛情〉這篇文章 ,描寫著劉俠心中為「雙福」使命受差遣的關鍵動力,她說:「面對一張張愁苦的臉,一個個淚水中掙扎的靈魂,我無法轉頭不顧,雖然我所能付出的多麼有限。我的愛有限,能力亦有限…… 每每想做的事情太多,卻限於精神體力,常常恨不得對著什麽地方大喊:「誰有不要的生命,誰有多餘的時間都給我,都給我啊! 」我個人宣教的動力,受到這一段話影響至深!
劉俠決志一生就是要為雙福立命,其中關鍵轉折是在《另一種愛情》這篇文章提到以斯帖記4章14節所言:「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當劉俠得了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國家文藝獎章等位份,正是可以為百萬身心障礙者謀求雙福的機會!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劉姐老家已被拆除改建,但園中的烏桕依然挺立不搖,似乎在傳達堅持異象的信念。
文/尹可名 攝影/簡瑞廷 刊頭設計/許幀貿
今年三月底,在疫情解封之後,銜命代表董事會至越南,關心過去伊甸深耕的越南事工,也訪視幾位伊甸多年關心服務在台成長、返回越南生活的「新台灣之子」的單位。伊甸所關心的新台灣之子多來自社經地位邊緣的外籍配偶家庭,期待十幾年後他們成為社會中堅分子;若是依然淪為邊緣人這將會是另一種國安問題。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賓/尹可名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簡瑞廷 刊頭設計/許幀貿

片段摘要:
(01:46--06:47)「我有一棵樹要出租」劉姐家庭院的大樹「烏桕樹」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
文/尹可名 刊頭設計/許幀貿
劉俠在信主之後,整個人的生命翻轉,不僅可以接受自己的殘缺,更能領略生命的寬廣和無限,從辛酸和眼淚中,享受生命的喜悅和豐富。
在她的書裡面有篇文章「我有一棵樹要出租」,這棵待租的樹是烏桕樹,是當年的房客種的,到底是哪個房客已經不知道了!劉姊說這個房客真是有心人,選了一顆台北很少見的烏桕樹。劉俠第一眼看到了烏桕樹,那時是秋天,寒風中有幾片黃中帶紅的殘葉,孤零零地掛在樹梢,而且趁著天空是鉛灰色的,快要到冬天了,深秋入冬,她分享有著一種蒼涼的美感。
後來劉姊到了春天,樹葉就變得嫩綠,劉姊特別喜歡撿起烏桕樹落在地上的葉子,放在她漂亮的陶盤上面,每次我們去開會的時候,劉姊都會說:來~來~來,進門前不是先噴酒精,而是邀我來看她撿的一盤烏桕樹的落葉,多麼美麗啊!你看!這就是「藝」人,她有浪漫的心、有浪漫的世界,非常感動!劉俠筆下有很深的一個描述,在院子裡有梔子花、桂花、含笑,還有荷花……,樹梢常有鳥兒的棲息,這些情景都進入到劉俠的書中,有著生動的對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來好牧師
(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今年的2月4號以來,我深深的經歷到這段話所帶給我的平安。
2月4號我騎著摩托車去辦事,就在上午10點半的時候,我後面的一輛轎車撞上我,當時我失去了意識,等恢復意識的時候,是坐在芝山捷運站的橋下一個花圃中,可供人休息的地方。對於自己如何被撞的經過一點印象都沒有,神保守我的心,讓我對車禍沒有印象,也沒有車禍後的創傷症候群。當我被撞時是整個摔倒在右側,無論是我的頭部、我的手、我的腳經過撞擊以後,都有非常明顯的瘀青,所以有人送我到榮總的急診室,去照腦部的電腦斷層及X光。照射後,頭部沒有內出血,四肢也沒有骨折跟外傷,都是瘀青紅腫的皮肉傷,後來經過一連串的復健,身體也漸漸在恢復當中。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病後的心靈之旅,人生眼光不一樣了。
文/吳秀英
疼痛是為我們打開某些大門的鑰匙,在生病的日子裡讓我們來一趟發現之旅吧!-------古倫神父
2015年春天陽光明媚的某日午後,我與好友姊妹們餐敘後分手,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捷運站,手機傳來外子辦公室來電,告知外子正在某大醫院急診室醫治,因外子在開會中突然流鼻血不止送醫急救。我火速趕抵該院,醫生說疑似高血壓造成鼻血管破裂,止血療程需觀察6小時後出院返家,並開始八年來四次開刀之旅。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賓/陳俊良、吳秀英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簡瑞廷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劉姐與陳俊良父子合影。
文/吳秀英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約翰福音 12:24)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賓/陳俊良、吳秀英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簡瑞廷
約翰福音 12:24: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來腦海不斷浮出與翁隨相遇的日子……,我有幸參與了她生命許多的第一次,親眼見證一位顏面傷殘的人如何從走出黑暗的蝸居,迎向恩典的陽光。
文/吳秀英
在等候醫師開刀評估期間,翁隨暫住我家,她的話語不多,總是躲在房間,因小學就輟學且少與人接觸,詞彙表達不足很難溝通,例如向她說開刀須簽手術同意書,她就以為死定了。所以我們很擔心她會想不開,而不敢留她一人在家!當時外子除陽光基金會事務外,也參與伊甸基金會的發起籌備工作,常到花園新城劉俠姐家開會,我們也就帶她一起前往。我就帶著兩個孩子和她去蘭溪邊嬉戲玩耍野餐,回到家後她一臉嚴肅說:這是生平第一次的郊遊!

(圖說)翁隨、陳明里在1982年伊甸基金會成立的禮拜中和劉俠姐合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吳秀英
緣起──送愛到台東的感召
前台北東門教會盧俊義牧師,也是台北和信癌症醫院宗教關懷師,他曾在台東地區牧會十多年,經過長期關心與了解發現:台東居民癌症死亡率高居全台之首,乃因當地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經常必需遠赴外地就醫,容易延誤治療,甚而因為無力負擔交通與住宿費用而被迫放棄;因此,盧牧師發起「送愛到台東」募款活動,感召一位劉姓醫師與兩位護理師響應,前往台東提供「諮詢及在地篩選治療」,讓病患能就近先以台東基督教醫院為基地和窗口,建置連線的病歷同步系統,再北送至台北和信醫院,協助台東患者享有較快速便捷的醫療服務;雖然北上和信就醫進行化療、放療、開刀、複診,必須勞心勞力、曠日廢時,所需交通與住宿費用更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此舉對於癌症死亡率高居全台之首的台東患者而言,仍然有如久旱甘霖、絕地逢生!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賓/陳俊良、吳秀英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簡瑞廷
片段摘要:
(01:45-06:02)緣起於盧俊義牧師關心花東區居民就醫問題
(06:02-10:52)吳秀英樂為偏遠區的病友提供落腳處,委請伊甸專業改造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多年前,有機會到美國進修兒童福利課程,週末課暇,教授接待我們到家烤肉。美國獨棟家庭大多有前庭後院,前庭的大片草坪是住家的門面;教授解釋一片綠茵草坪,可以緩解太陽輻射,可以平衡空氣濕度,整理過的草坪綠地,不只帶來美感,也帶來住家的親和力,更是主人體面的象徵。

(圖說)劉姐當年的老家已被拆除,院子的烏臼樹卻被保留下來,尹可名站在樹前懷思,彷彿感受到劉姐當年的勉勵。
文|尹可名 攝影|鄭逸民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牛車、三輪車、盲杖輪椅,一起出動報佳音
來賓/尹可名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鄭逸民 刊頭設計/許幀貿
片段摘要:
(01:53-03:31)最初和伊甸接觸的原因是為了探究: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殘缺的身軀也可以擁有最美麗的靈魂
文|尹可名 攝影|阿康

(圖說)尹可名自學生時代就來伊甸做研究報告,沒想到就留下來一直服務到如今已有四十年。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到人生幸福的方向
來賓|陳偉仁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陳偉仁、簡瑞廷 刊頭設計|許幀貿
片段摘要: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陳偉仁到陽明山大屯山爬山。
心起了濃霧時,抓緊生命的指北針
文、攝影/陳偉仁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日本北海道東部的知床半島。
文、攝影|陳偉仁
在寬闊之地 更能體會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總有來自難處的憂慮,會在心中留下陰影,我們需要找生命的光。
文/陳偉仁 刊頭設計/許幀貿 攝影/陳偉仁、簡瑞廷
每次憂慮之後
我在心田種下一棵向日葵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