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坪林長輩參加市集義賣活動,各個開心的笑得合不攏嘴。)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坪林以茶的故鄉聞名,這一天,長輩們從山頭下山,驅車前往市中心擺攤。在寒氣逼人的天氣裡,以茶會友,用一碗茶湯的距離,拉近你我的關係。
(圖說:坪林長輩參加市集義賣活動,各個開心的笑得合不攏嘴。)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坪林以茶的故鄉聞名,這一天,長輩們從山頭下山,驅車前往市中心擺攤。在寒氣逼人的天氣裡,以茶會友,用一碗茶湯的距離,拉近你我的關係。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徐士堯
出國旅遊對一般民眾而言是稀鬆平常的。不過,高齡長者出遠門,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上了年紀,身體難免有些毛病,左思右想,索性待在家,哪兒也不去。
受身體情況限制而繭居在家,長輩何嘗願意如此呢?
(圖說:長輩在「敲敲市集Knock!Knock!」擺攤賣甜筒花,能夠當「頭家」,分外的開心。)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一束花,不只是一份手作溫情,還有長輩滿滿的愛。三峽北大社區式長照機構長輩在「敲敲市集Knock!Knock!」擺攤,從預備材料、學習製作,再到販售,都出自他們之手。長輩用花語與民眾溝通,傳遞滿滿的心意外,體現長照不只是照顧,長輩還能用行動參與社會,締造美好時光 。
文、攝影|朱聖恩
放眼盡是一片翠綠,清新又潮濕的空氣,這是夙負盛名的茶鄉—坪林。
李榮宗從小在坪林長大,念完國小、國中後,離開家鄉繼續升學。這一離鄉,直到出社會闖蕩。青壯人口外流,是坪林許多家庭的寫照。
(圖說:伊甸公益大使九澤CP和小太陽阿嬤及潤琳伯伯完成「黑白大廚之古早味料理大賽」。)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伊甸公關中心
在全場熱烈掌聲中,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公益大使陳零九、邱鋒澤帥氣登場,首次受邀擔任伊甸公益大使,除了和兩位阿嬤合作拍攝超溫馨主視覺照片外,更拍攝公益廣告短片《呷飽未?》,希望呈現空巢長者的孤單,及「呷飽未?」三個字所包含的關心與愛,讓民眾反思自己與家中長輩的相處,也呼籲大家一起用愛陪伴老寶貝。
(圖說:阿泉阿公開心地與照顧服務員打招呼。)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這天陽光燦爛,一輛交通車駛入嘉義縣私立頤福社區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簡稱嘉義頤福),「阿公、阿嬤來啦!」隨著照顧服務員(簡稱照服員)熱情招呼,長輩們帶著笑容走下車。
(圖說: 「小太陽」阿嬤在日照機構參與健康操,動一動身體。)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每到台中新社香菇盛產期,就是農忙的開始。香菇一摘採,一群中老年婦女圍坐一圈,趁新鮮開始「剪菇腳」。86歲的「小太陽」阿嬤坐在三峽北大社區長照機構裡,遙想當年打零工的景況。一把年紀,仍不減她工作的熱情,率直地說:「加減賺啊!」
文|朱聖恩 攝影|徐士堯
「我和林青霞是同年代的,她讀金陵女中,我讀恆毅中學。我們初中就認識了。」楊潤琳回憶學生時期。
「後來,我去美國,她還有來找我……」七旬的他,聊起過往青澀的情緣。
文|朱聖恩 攝影|闕子勛
伊甸基金會─雲林二崙頤福社區式長照機構(以下簡稱二崙頤福)廚房的爐子「咕嚕、咕嚕」地燉著蘿蔔湯,長輩在大廳切玉米、串玉米。空氣中飄著食物香,玉米的甜、蘿蔔的甘相交融,令節氣大寒後多了溫暖的幸福味。
(圖說:總是濕漉漉的基隆,今天雨停了,彷彿上天看阿公阿嬤一樣期待「五心快餐車」的開張。)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維綱
「來喔!來喔!快來買紅豆湯、甜米糕,還有隱藏版紅豆餡麵包喔!」阿公、阿嬤親切又開朗的叫賣聲,為「五心快餐車基隆場」揭開序幕。
(圖說:Kumu阿嬤引入不同的色線,穿梭打緯,構成彩色圖紋。)
泰雅族部落裡,婦女及女孩們咚咚的織布聲,伴隨著這首歌— —
「tminun tminun tminun yaki
tminun tminun tminun bala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呵呵呵,我是長照小白兔。」伊甸基金會—臺中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以下簡稱臺中耆福)照顧服務員邱姝若說。
邱姝若用詼諧的口吻,談及她意外踏入長照服務的領域。婚前,從事門市銷售,有了孩子後,她希望換一份能陪伴孩子,又能兼顧活潑型態的工作,於是覓得了現在的職務,工作迄今已滿一年多。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下下週末在都蘭國中有(五心快餐車)活動喔!你可以去賣蛋嗎?」伊甸基金會─臺東耆福綜合式長期照顧機構(以下簡稱臺東耆福)職能治療師問,「好、好、好。」楊信義連聲應好。
六旬的楊信義,年輕時馳騁漁場,幾年前因中風而來到臺東耆福。社工高彧晴表示,他很願意復健,所以恢復得不錯,甚至還能在飛魚季駕船出海。對楊信義來說,聊起海事,就像聊起自家後院般地熟悉:
在老化時代,如何珍視新老世代的能力?詹姆士與坪林長輩攜手,透過「五心快餐車」走入社區,當起一日店長,翻轉老而無用、被照顧的刻板印象。說明了服務只要有「心」,也能讓愛永不止息。
(圖說:長輩們在坪林擺攤,擔任一日店長,賣道地的手工紅茶紅豆三色湯圓與美味烤地瓜。)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09:00 AM發車,不到08:300 AM,台南大林國宅內的伊甸基金會社會住宅已聚集了人潮。他們分別是社宅的住戶,以及伊甸以勒巷弄長照站的長者。大夥兒雀躍的心情,就像小學生期待校外教學般的興奮。
(圖說:阿松伯每天早上會熱情且大聲地與社工與照顧服務員打招呼。)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𠢕早!」聽到元氣十足的招呼聲,伊甸南投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的大夥兒就知道是阿松伯來了。今年65歲的阿松伯,是單位的開心果,每天早上都充滿活力,與街坊鄰里朋友一起上課、玩耍,分享生活點滴。
(圖說:八德文健站的照服員們與田伯伯開心跳舞。)
來到伊甸桃園八德文健站,醒目的原民圖騰招牌,吸引人的目光。進到裡面,桌上展示每一位原民長輩的手作成果,各個巧奪天工,無不令人對他們的手藝刮目相看。
成果發表會這一天,長輩圍成一圈載歌載舞,原民高亢的聲音,響徹整個會場。緊接著,進行闖關比賽。長輩們分組挑戰「灑網抓魚」競賽,誰能在最短時間能完成,隊伍就能獲勝。
(圖說:阿玉阿嬤全程參與下午三明治點心的製作。)
阿玉阿嬤為人親和,旁人提到她總是用台語稱呼「那一位笑面的。」足見她的好人緣。來日照之外,她的興趣是種菜,時不時地將收成分享給日照的朋友與街訪鄰居吃,聽到大夥兒回饋「好吃」的聲音,就是她快樂的泉源。
「我種菜40-50年了。」話題聊到阿玉阿嬤的菜園,她的眼睛都亮了起來,「我都是用有機肥,菜要種得好,要曬到日光……」她喜孜孜地分享她的專業,希望把一輩子的功課毫不保留地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