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圖|深夜日常
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Alliance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aiwan Aid) 6月份舉辦了亞洲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國際發展論壇,以「鉅變時代:NGO的韌性、創新、影響力」為主題,廣邀多國NGO團體分享在地服務經驗。
而在專題研討「鉅變時代下,數位轉型對NGO的影響及改變」中,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慷慨分享數位轉型的經驗談,盼望有助各領域的非利組織善用科技工具、跟上時代浪潮,讓專業的服務更能不受地域限制。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泰安鄉山區重巒疊嶂,坐落於上湖溪最上游的「司馬限部落」傳統而美麗、勇敢堅毅代表了泰雅族的精神。司馬限原住民語為maibgah,意思是「火岸之地」。這個部落近幾十年飽受土石流及地層下陷所苦,現在他們正致力於重建之路,將一步步建立起司馬限的新面貌。
文|許幀貿 攝影|王致尹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甸舊衣回收中心滿是成堆的衣物,許多志工正忙著分類這些從各地蒐集來的物資。賴朝乾身為回收中心的專員,即使行動不便,他仍抱著感恩之心努力工作,期盼能夠善用資源、回饋社會。
文|許幀貿 照片|賴朝乾提供
賴朝乾推著輪椅,描述著自己的身心障礙歷程。他因幼時小兒麻痺發燒,一開始無法行走,只能以爬行前進。幼稚園到國小一年級期間,開刀、復健、讀書都在醫院度過,這樣的日子長達一年多才可以走動。然而現在隨著年紀增長力氣減退,輪椅行動仍然比較方便。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學測在即,考生無不摩拳擦掌。素來看重學歷的華人社會,將升學視為人生大事之一。然而,照著「理所當然」的人生清單完成了大學學業,這究竟只是為了讀大學而讀大學,或者讀大學是為了完成目標的手段之一呢?
內壢高中專題製作課的伯樂老師,與一群各賦異稟的學生組合,在這裡看到他們的理想、熱情、友誼、責任等。專題團隊終將解散,但是他們未來還會再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繼續在各地發光發熱。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是「看天吃飯」或是「人定勝天」,農民自古以來脫不開與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化、氣候變遷等因素,人與土地之間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文|朱聖恩 攝影|蔡佳真
「你要吃飯?還是吃麵?」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吃過雞蛋、吃過雞肉,卻連雞都沒抱過的志工,不辭千里齊聚在台東長濱,參加伊甸舉辦的「不只是雞」工作坊,給自己一個圓夢的「雞」會。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圓規颱風外圍環流帶來夜裡激情的大雨在黎明前平息,天空恢復「台東藍」的招牌色調。伊甸基金會台東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舉辦為期二天的「不只是雞」工作坊,邀請講師「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帶領大家用前所未有的視野學習養雞。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水果榨完汁,就只能丟棄不用嗎?嘉揚小作所的學員們將它們再利用,製成環保清潔劑。使用時不但散發淡淡的天然清香,還能成為洗滌的好幫手。
(圖說:飲料店打算丟棄的果皮,搖身一變成了天然的清潔劑的精油原料。)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手搖飲料店店員忙著將一顆顆的葡萄柚搾取出汁,接下來就是當廚餘丟棄。它還有再利用的價值嗎?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剩的廚餘怎麼處理?相信多數人都是扔到廚餘桶,眼不見為淨。
台灣平均每人一年製造158公斤的廚餘,大量的廚餘如要回收再利用,需要倚靠人力分類、過濾,才能用以餵食豬隻或是製成肥料,因此每年全臺約有高達220萬公噸的廚餘被浪費,進到了焚化爐。
除了落實愛惜糧食、吃多少買多少的好觀念外,家中的廚餘還可以怎麼運用呢?
宜蘭教養院長久以來落實「永續生活理念-綠色照護」,在這兒,每天產生的廚餘會透過人工處理,變為土地最好的養分。廚餘不進垃圾車,不僅減少了碳足跡,產生的肥料更能用以種植香草,造福服務使用者。
文|許可晴 攝影|何維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落,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也許是風景秀麗、但就業機會稀少的地方。對族人而言,部落,是出生、成長的家鄉。在都會靠著一技之長不難謀得一職,留在家鄉得有幾「打刷子才能養活自己、貢獻家鄉。
文|朱聖恩 攝影|王致尹、何維綱
晚間,象圈工程計畫經理人蔡佩蓉駛著車,上午從高雄市的住家出發,巡迴訪視各合作單位,一天的功夫少不了。行經台九線,路上沒什麼車輛,也沒有路燈,沿途只靠著車頭燈照明前方的路。這幅畫面反映著部落青年返鄉面臨的情況─天明,才發現夜晚兩旁的漆黑在白天盡是好山好水。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聽過航海王,魯夫與夥伴們的冒險故事嗎?
這樣的熱血冒險可不是漫畫中的虛構故事。
在台中,有一群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選擇創業,展開他們的夢想藍圖,用一次次的冒險故事,讓大家記住他們的名字-SALU!
文|許可晴 攝影|蔡佳真 影片截圖來源|SALU YouTube頻道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年榮獲2018年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競賽-新農業組銅獎、經濟部工業局108年「創業歸故里」網路人氣獎的團隊─蟲心開屎。兩位創辦人從無到有,用純誠的良心、最自然的方式─蚯蚓糞肥,守護家園土地。秉持「有想法,就有辦法」的理念,讓蚯蚓大軍的產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梅雨空檔,太陽露了臉,地面上積水未乾。雨後的陽光帶來濕熱的天氣,這對位處雲林縣大埤鄉裡成千上萬的蚯蚓並不造成困擾,繼續他們的日常起居。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