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伊甸董事長陳宇昭、象圈委員高永興、常務董事尹可名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簡瑞廷 刊頭設計/謝馨霈
本集提要:
本集特別邀請到伊甸陳宇昭董事長、象圈委員高永興老師以及伊甸常務董事尹可名牧師介紹從北到南的幾個象圈服務單位,如幸福浸信會教會、達比拉斯教會與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合作推動的互助共好計畫等,希望將溫暖傳遞到偏鄉每一個角落,我們透過了兒童服務、老人服務、成人服務、社區支持等等的多元服務,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陪伴。伊甸的努力表達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即使身處偏鄉,愛心也能夠跨越距離,改變人生。
(圖說:伊甸象圈工程特別偏重在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文化資本,如果人才培力起來了,那人跟人之間的合作分享將形成一種習慣,這會發生一種槓桿的作用,可以讓整個部落整個社區可以更加活絡。)
精華片段:
陳董事長:伊甸象圈工程的計畫,就是仿效大象的精神,希望能夠結合在地的社區,用集體的力量和不分彼此輪番的照顧,讓社區圈裡面起了一座家庭跟學校之間的堅固堡壘,守護著孩子的健康,讓他們健康的長大。
慶臨:哇,那我們的象圈工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陳董事長:那在民國95年當年全台許多偏遠的小學面臨併校的命運。
慶臨:哦,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嗎哦?
陳董事長:對對,那學童上學的路越來越艱辛,那伊甸基金會整個關心弱勢的孩子的教育權啊、營養健康、課後照顧,很多是根本沒有辦法有早餐的享用,那希望讓學童能夠享有平等權利,以及友善的課後陪伴的環境,所以這些年伊甸就看見了社區學童的成長跟進步。
慶臨:其實象圈服務不只是孩童,還有很多的一些青少年呢,甚至以後未來的老年。 那像尹董事啊,尹牧師,您當初在接觸象圈的時候,這些孩子們你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
尹牧師:其實這些孩子本身具有很天然的一個能力。因為這些偏鄉原鄉以及窮鄉的孩子,他們有一種天然的樂觀的本質,那剛剛講到就是說是不是吃的不夠均衡?不夠營養?我想基本上是這樣,就是說,因為這一些地方剛剛。 董事長有講到這些哦,主要是父母無力照顧。 哦或者是家庭功能失序,以及他們本身因為在成長過程裡面,沒有人照顧他們早上的營養。那因此,在當時哦,全台灣很多的一個偏鄉原鄉窮鄉,那需要營養的照顧,那伊甸就投入這一塊嘛。
慶臨:高老師您參與象圈的工作多年,當時您的任務是什麼呢?
高老師:是我們在象圈的工程,裡面有一些是有關青年返鄉跟那個社區互助共好,那其實背後是更加關懷,是說這弱勢的家庭跟兒少,他們其實可能在家庭是比較弱勢的,加上他們位置是偏鄉或是一些部落,那本身在交通條件或是一些生計的條件上面是比較薄弱的。 所以伊甸在這個象圈工程裡面,在社區互助共好方面就是找到比較有發展潛力的一些在地的團體,同時他們都是長期扎根經營的團體,那跟他們一起合作來改善他們的環境。那當然我們在推動的時候是比較有策略,比較有方法就是說,以這個當地的團體、當地的部落、 跟社區為主體,伊甸是一種陪伴的角色。
訪談片段主題:
(05:27)象圈工程的由來
(09:01)在社區建立愛的圈圈,給孩子們第二個家
(12:40)三代共同成長班,豐富生活色彩
(18:09)象圈工程是永續生計取向的「在地投資」
(23:12)互助共好:以達比拉斯部落為例
(25:21)50~60歲返鄉的人力運用
(37:44)災後推出旗美區小鄉會客室
(41:25)伊甸按偏鄉需要,擴大服務面向
(45:21)禱告
訪談片段內容
(5:27)象圈工程的由來
陳董事長:象群他們在遷徙或遇到危險的時候,那大象們立刻會挺身而出,就圍成一個圓圈,然後把小象包圍起來,保護小象不會受到傷害。如果小象有受傷的時候,大象就會兩兩一組,輪流用自己的身體夾住小象的身體,直到牠康復為止。我們象圈工程計畫,就是仿效大象的精神,希望能夠結合在地的社區,用集體的力量和不分彼此輪番的照顧,到社區裡面圈起一座家庭跟學校之間的堅固堡壘,守護著孩子的健康,讓他們健康的長大。
(圖說:在社區服務裡面不應該只有在兒少部分,也要考慮成人、婦女、長輩,還有身心障礙人士所需要的協助,伊甸「象圈工程」希望能延伸更多的力量到偏鄉。)
(9:01)在社區建立愛的圈圈,給孩子們第二個家
陳董事長:社區有一部分隔代教養,很多是沒有錢繳電費,所以他們到便利商店那邊可以吹冷氣,也有供應愛心餐,一直到晚上9-10點才回家。所以下課後,傳道就把他們招集來教會,然後跟學校這個校長那邊結合。有一位是學校的「魔王」,他上課都不會進教室。 那我們師母就這樣努力陪伴他,半年以後,他可以參與團體的學習,然後在學校裡面願意進教室。
(12:40)三代共同成長班,豐富生活色彩
陳董事長:三代全方位的共同成長班,從孩子到媽媽,再到阿公阿嬤一起學習成長。在寒暑假的時候,他們會積極密集的時間,那就一個烏克麗麗音樂節,然後讓孩子有上台表演的機會,然後跟教會的會友一起分享,他們會到街上去表演,那個叫做「快閃活動」。
(18:09)象圈工程是永續生計取向「在地投資」
高老師:伊甸象圈工程,在「社區互助共好」方面就是找到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在地團體,同時他們都是長期扎根經營的團體,跟他們一起合作來改善當地的環境。進行在地資源盤點時,可運用高永興博士修訂的永續生計取向(SLA,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模式來進行評估,找出當地所具有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財物資本、環境資本、文化資本,和硬體資本,再據以進行策略選擇。
(圖說:高老師參與伊甸象圈工作多年,現為委員。)
(23:12)互助共好:以達比拉斯部落為例
高老師:從青年返鄉到互助共好,再從互助共好到現在我們走在一個與部落共好的經驗之中,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在象圈的事工中,關心兒少心靈品格的發展,更在傳統技能、環境認識、土地永續等多方面,讓兒少體驗和貼近自己的傳統文化,藉著帶他們進入山林,熟悉山林、熱愛山林的同時,也能成為部落的工作夥伴,貼近部落的呼吸!
(圖說:達比拉斯的青年演奏傳統樂器。)
(25:21)50-60歲返鄉的人力運用
高老師:可是在部落實作經驗發現到說,你去培養這些兒童青少年,那他們會長大,他們會可能會到外地去念書,甚至就離開部落到外地工作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後來部落發現到,這個思維是可以做一些調整,反而那些50歲到60歲的人,他可能有一段時間離開到外地工作,可是他們現在回到部落來了,反而這些才是傳承的主力。他們有很多的社會歷練,他們更加爭取他們的傳統,他們學的東西,他們就留在部落,這樣的傳承反而更能夠長遠。
(28:45)出力也是一種奉獻,奉工!開展產業宣教
尹牧師:出力也是一種奉獻,叫做「奉工」!讓有閒的族人一起來農作。魯薩牧師慢慢去找到剛剛講的就是屬於有沒有在地更多的,比如說蘆葦啦可以編排笛,那孟宗竹呢?可以當成所謂的炊製器具。把那所有的大的比較管道的一個是樂器,一個是炊具就是你吃東西食物都完全放在上面,竹葉也可以當盛用的一個所有食物的器具,所以可以滿漢大餐。 滿「竹」大餐,連器具都是竹製的,非常的精彩,包括竹筒飯等。這裡面產生的頂多我們伊甸踏入的時候,我給予他們一個叫做「產業宣教」的概念。
(34:55)發現光合菌減少農葯
高老師:光合菌其實是本來就在自然界裡面就有了,那只是說以前它是沒有那麼被受重視,沒有去善用它,那後來食品工業研究所他們發現這是一個好東西,它可以用在很多方案,比如說包括養殖,包括畜牧、包括農作的種植上面,可以改善環境,可以有更健康更好的產量,那你就可以減少農藥跟化學肥料的使用。光合菌是部落和牧師他們找到的,他們找到以後就推廣給族人,那我後來因為也是透過牧師知道這是一個好東西。
(圖說:伊甸象圈工程在社區互助共和是找到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在地的團體,那同時他們都是長期扎根經營的團體,一起合作來改善他們的環境。)
(37:44)災後旗美區小鄉會客室
高老師:高雄旗山,他是一個小鄉協會,他們是在莫拉克風災的時候,有一批人回到那個旗山、美濃地區去做這個重建的工作,那重建的工作在官方的體系告一段落之後,那這些從事重建工作人員,他們覺得他們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整個旗山美濃這個地區還有很多的議題去克服,包括人口老化、年輕人外移還有很多當地的資源是比較不夠來應付他們目前比如說很多長者的需求、弱勢家庭的需求,所以他們留下來,然後成立一個連結性的組織,能夠長期扎根的發展,那伊甸也跟他們有一些這個合作,互動,也是在幫助他們能夠有更好的這個體質。
(圖說:小鄉會客室第一次社福小聚。)
(41:25)伊甸按偏鄉需要,擴大服務面向
陳董事長:偏鄉服務我們過去十幾年來都是比較針對兒少的部分,我們也希望說,在兒少他們的需要裡面,在社群裡面,不應該只有在兒少部分,他們在整個社區可能也有成人、婦女、長輩,還有身心障礙人士裡面所需要的,以便擴大服務面向。
(圖說:關懷訪視增能實作(木梓社區)。)
(45:21)禱告:
陳董事長:親愛的天父:謝謝祢在18年前,祢讓我們能夠看見我們希望能夠提供更多的資源在臺灣的社會裡面,我們成立的象圈工程,經過了18年以後,步入了第19年,希望當我們到20年的時候,能夠獻上我們的感恩,因為祢的恩典,慢慢從伊甸基金會去到全省各地,好讓我們的同工願意來協助各地方所需要的,也擴展我們的關心,不是只有兒少,而能夠看到社區的需要,上帝求祢給我們更多的恩典在我們的身上,好讓我們每一個執行的同工都能夠看見各個在偏鄉需要的地方,提供服務。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5. 04.18 NO.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