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恩語第56集(回應文之一)

口述/施以諾教授    整理/尹可名  攝影/簡瑞廷  刊頭設計/謝馨霈

 

伊甸基金會對精障者的服務突破以往以醫療為中心的做法,採取「會所模式」進行精神障礙社區式服務。讓每個來「會所」的朋友,加入成為會員,伊甸的工作人員為職員。為了協助會員能重返社會,職員將會所大小事務的決策賦予會員們,讓他們自主參與會所的事物。

這種職員引導會員在過程中,學習人與人互動、同理、互助合作,彼此成為牢不可破的「夥伴關係」。這改變了過去我們把有病的人稱為病人的習慣,不再忽略病人這兩個字包含了「病」和「人」,先尊重有病的人也是人。

本期雲端恩語第56集專題談到「為憂鬱症者去冰加溫」,伊甸「會所」的做法,就是把所有的病人當作人看待,在過程中會員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會員看到自己的價值,就會打開心裡幽閉的窗、冰冷的心,願意走出桎梏的心靈世界,與家庭之外的社區連結,去享受、感受社會的溫暖。

 

【雲端恩語第56集(回應文之一)】「銀」造金色年華,在孤單裡

(圖說:施以諾教授(左)與尹可名牧師(右)。)

「為憂鬱症者去冰加溫」這是極為重要的話題,其實憂鬱症的成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樣。現在越來越多人主張,它其實是一種綜合的因素,就比方說,可能有生理的問題,也有心理的問題,同時也有社會的因素。

舉個例子,在生理問題方面。有些人也許因為內分泌狀況,或是腦部分泌沒有那麼正常的時候,會導致一個人有憂鬱的現象。在心理方面,也許他有生活的一些壓力,或可能遭受到重大的衝擊,也會造成適應性的憂鬱。至於,社會因素方面,假設今天國內經濟狀況,或者國際上的情勢變化,影響到自己工作的前景;或是家庭裡面的突發事件,帶來很大壓力,人們都可能會憂鬱上身。

 

台灣長者更多人會感到憂鬱

別忽略了連兒童也會罹患憂鬱症,甚至老人也有。所以,將年齡層往上跟往下拉,憂鬱已經是全面性攻擊全球、全齡的人口。2025年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的定義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而台灣在2017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越幼年人口,「老化指數」達到百分之百。若沒有做好相關措施,未來孤老人口將會顯著增加,相對的長者憂鬱患者也會越來越多。

根據調查,全英國大約有九百萬人感到孤單、寂寞,而孤單、寂寞容易導致憂鬱症,這影響比一天抽15根菸還糟糕,因為憂鬱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癡呆症的機率。2018年1月17日,時任英國首相梅伊宣布設立「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最主要處理英國日益嚴重的孤獨問題。

台灣長者會感到憂鬱,將是必須要關注的現象。它的起因可能跟我們剛剛所講的,有生理、心理跟社會的因素。但是我覺得這一輩的老人家,其實不只老人家,這一輩任何現代人面臨到的壓力,都跟上一輩不太一樣。

 

【雲端恩語第56集(回應文之一)】「銀」造金色年華,在孤單裡

(圖說:活泉之家主任劉俊緯(左)與施以諾教授(右)。)

舉個例子,這一輩的老人家,他們的孩子大概是中年人左右。相對而言,在過去的中年人,工作已經到了穩定的階段;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很多中年人有中年危機,在事業上面臨失業,或是就業發展面臨瓶頸;或因為AI的興起,使得很多中年人,過去所習慣的工作必須重新學習與適應,前途遭到很大的壓力。

現在中年人跟以前中年人充滿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以前的老人家不太需要擔心自己下一代,可是現在很多的老人家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到了中年階段,就業狀況不穩定,明顯與以前的老人家不一樣。

另外,過去老人家的餘命不會很長,可是現在老人家不一樣,很容易可以活到80、90歲以後;至於他的體力及整體狀況,因為醫療環境進步,可能還是很好的,甚至未來將近20年的時間身體狀況依舊很OK,可是他卻沒有什麼事可以做。從某個角度來看,未來的長者會面臨有志難伸的困境,諸多因素加在一起,使老年憂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

 

憂鬱不同關心不同

面對未來長者的孤老生活現象,及早重視心靈關顧顯得必要。在聖經提到耶穌的心靈關顧的做法值得我們效法。有一次耶穌跟一個在井邊的婦人談話,耶穌當時講出很多很「精準微妙」的對話,從現在角度來看,耶穌的精準談話可以成為「網紅」。

耶穌看到那個婦人的時候,名聲已經很大,但祂沒有擺出「你知道我是誰嗎?」的姿態,反而是說:「可不可以給我一杯水喝?」耶穌是神,要自己變出一杯水還會難嗎?這時候,耶穌呈現出來狀態是「我跟你一樣,我也是人!(道成肉身)」,耶穌示範了非常好的榜樣,顯現出平等的地位與人對等談話。

耶穌跟井邊的婦人對談是個「輔導」絕佳範例,而當我們對憂鬱症的人,對需要安慰的人,對需要受助的人們談話的時候,能不能也稍微放下姿態,讓對方放下心防、沒有壓力?我發現有時候專業人士會一不小心端出專業人士的架子,這種高姿態的狀況,常常是輔導對談中的第二度傷害。

每個人所面臨到人生問題都不一樣,我們必須要先承認,世界上一定有很多問題,靠我們自己力量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甚至很多你不認為是問題,但當事人覺得是問題。畢竟每個人對問題的定義和反應不太一樣,這時候尋求從上帝的恩典和智慧助人,非常必要。

 

幫助他們在孤單的時候不孤單

有一位前輩分享過一個觀念,他提到,面對憂鬱症的朋友如果對他說:「要有信心一點。」或是「你要喜樂一點!」類似的話,就好像對著一個腳打石膏的病人說:「你要跑快一點!」,腳打石膏怎麼跑快?同樣的,憂鬱症患者當下受到壓力影響,如何「有信心一點,要喜樂一點」。你認為是鼓勵的話,說不定不小心變成苛責的言語。

面對需要協助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多聽少說。好比「輔導」二個字,「輔」是陪伴,「導」是引導。我們太喜歡去發表很多「導」勸的語言,但真的願意去做「輔」助、陪伴的人其實不多。中文很妙的一點,我們講輔導,輔永遠在導的前;也就是說,你願意謙卑自己,先花時間陪伴他的時候,你所講出來的引導式言語,他會比較容易接納。可惜先「輔」這一點,專業人士不見得做得到。

一個有難處的人,或有憂鬱傾向的長者,難免態度冷漠,反映出來冰冰冷冷的感覺。若是帶有溫暖、有溫度感的陪伴和輔助,久了必然會融化那個人心中的冰塊,所以我也會希望人們在與憂鬱症者相處,多給予一些溫暖的互動。

最後要談的是「禱告的功效」。為精神病患禱告或憂鬱症的患者禱告的時候,若能夠為他們的心情禱告及人際關係禱告,他們都會得著很大的安慰。

憂鬱症患者在難過低潮的時候,講話不見得好聽,對身邊的人造成的影響就會很大。比如說精障者、長者很喜歡抱怨,常無意間有負面情緒、喜歡批評,這時身邊的人一定會受到影響,甚至會用一些比較不好聽的言語來回敬,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幫病人禱告的時候,除了問題及他本身的心情外,也為他的整個社交狀況禱告,使他們得到更多的療癒。

面對憂鬱症患者,要重建他們能夠自主面對社會真的很不容易;這個社會有很多地方讓我們覺得非常沮喪,也非常灰心。我在這個地方要請大家對這一些患憂鬱症的朋友,或者是精神上有一些為難的人,多一些理解,去愛他們、接納也尊重他們,甚至給予他們多一些理解,陪伴他們多走一哩路。讓他們在孤單的時候不孤單,使他們更會願意走入這個社會,成為一個能夠自立的人,這才是我們期望的狀態。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4.11.15  NO.45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雲端恩語 施以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