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伊甸董事長陳宇昭、常務董事尹可名牧師
主持/詹慶臨 整理/引常
自從劉俠杏林子女士創辦伊甸基金會之後,對弱勢族群總是不遺餘力盡心事奉。雖然,「面對一張張愁苦的臉,一個個淚水中掙扎的靈魂,無法轉頭不顧。」劉俠自認為所能付出的有限,每每想到要做的事情太多卻限於精神體力,常常恨不得對著什麼地方大喊:誰有不要的生命誰有多餘的時間,都給我!若說我這一生還有什麼遺憾和痛苦,這便是了!
(圖說:愛在不獨自悲傷的偏鄉──伊甸象圈跨越社區善的循環。)
因此,伊甸基金會成立以來本著創辦人劉俠劉姊的使命,也是不遺餘力盡心事奉為身心障礙者的需要付出關懷。自從民國95年時,當發現臺灣許多偏遠小學面臨廢校的命運,學童上學的路越來越艱辛,弱勢孩子的教育權和營養健康與課後照顧不足;這些偏鄉受助學童背後的問題,來自父母無力照顧家庭,家庭功能失能,於是決定進入社區與當地社團、教會合作,以集體的力量,在社區圈起一座家庭跟學校之間的堅固的堡壘,不分彼此輪番照顧,一起守護著孩子課後照顧的需要。從此伊甸的關懷觸角從身障者延伸到社區的弱勢孩童身上,讓這些在「淚水中掙扎的靈魂,暗夜哭泣的學童不再悲傷!」
(圖說:陳宇昭董事長和尹可名牧師多年關心訪視象圈工程,他們津津樂道社會良善之力伸出臂膀,一同圈起溫暖有愛的空間。)
象圈有愛社區無礙
伊甸基金會仿效大象們守護弱象的精神,守護著孩子課後照顧的需要,「這就是伊甸基金會的象圈工程計畫,如同象群們,每次遷徙,或遭逢危險的時候,大象就會挺身而出,圍成一個圓圈圈,將小象包圍起來,保護小象不受到傷害。」伊甸董事長陳宇昭說,「象圈工程計畫經過將近二十年,社區孩童關懷需要日增至家庭議題,現在不只是兒少的關心,也關心婦女、新移民,以及社區的長輩,還有身心障礙的朋友!伊甸象圈有愛,相信社區學童更加無礙。」
(圖說:助人最樂!象圈社區活動希望促進兒少能夠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投入到地方文化的關懷,開闊他們的視野。)
象圈工程計畫深入到台灣偏鄉的每個角落,這兩年伊甸也關心到離島地區馬祖、金門跟綠島。最希望很多失能家庭,或偏鄉地方的弱勢族群,不致在進步的台灣社會失落,成為邊緣族群。當伊甸每次談論社區關懷,都會「求上帝能夠更賜福伊甸所做的工,能夠喚起社會共鳴!」本集雲端恩語,將以「愛在不獨自悲傷的偏鄉──伊甸象圈跨越社區善的循環」期盼引起更多人的有感,得到更多的支持力量,一起守護台灣孩童的未來。首先陳宇昭董事長提到伊甸象圈過去十八年,每年協助一百個據點,2025年計畫增加40個單位,共要關心143個單位。因為物價的波動,每個單位平均會增加到5萬到10萬的經費來協助他們。
搶救貧窮大作戰
以陳宇昭董事長過去關心的三芝象圈單位「好巢協會」為例,這個社區有許多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新住民和隔代教養的家庭。好巢協會給這些孩子課業輔導,才藝訓練。記得在五年前,臺灣疫情爆發的時候,好巢協會發現孩子不能上學,教育部要求實施視訊教學,只是學校電腦不夠多,老師只好先發給家裡有網路,或家裡有能力購置電腦的優先給與;結果「好巢」關心的弱勢家庭孩子,完全沒有分到電腦,沒有辦法在家裡跟著視訊學習課業,就主動去跟電腦公司募集了十幾台電腦,然後到據點有網路的地方設站,讓孩子們的課業學習沒有中斷,不會成為網隔離的「科技文盲」,在科技世代可以接夠接軌。
伊甸則從象圈工程計畫中,協助失能家庭提供才藝學習,比如有英文班,音樂班,也幫助讓他們去打桌球,另外還有請老師來跟他們指導桌遊和象棋的課程。三芝的櫻花季很漂亮,孩子們也去參加櫻花季的活動,活動中讓孩子可以展出自己的作品。好巢協會也會規畫感恩的行動,這些活動為的是促進兒少能夠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投入到地方文化的關懷,開闊他們的視野,當孩子們關注別人需要的時候,自己也在當中就被建造。
多元變遷下的清泉崗
當伊甸關心社區孩童學習上的需要,也看到台灣社會的多元變遷,帶來了許多社區的變動,甚至有些社區因為種種原因逐漸消失或被邊緣化。面對這些社區變遷,從文化角度來看,許多傳統社區的建築、風俗和日常生活逐漸消失隱沒,這對社區的集體記憶造成了威脅。這些消失的眷村文化社區,往往包含著豐富的地方文化和歷史背景。伊甸象圈工程關心的清泉崗聖潔會,就是處在清泉崗空軍基地的小小非典型社區。
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的空軍基地,當時這附近充滿阿兵哥,只是隨著空軍基地軍人減少,原本「在地」的外省第一代、第二代跟著大量遷出。人口遷移後帶來許多不同的族群進駐到社區裡面去,包括遷進的閩南、客家族群。此地區因地處偏僻,謀生就學不易,年久失修的房舍使房價大跌,變成原住民及低收戶有機會租屋。尹可名常務董事說,「這種不同族群與經濟層級的文化交融,賦予了這社區獨特的文化面貌。在某些社區消失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族群、生活型態或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與融合。」
無法預測的是,2001年5月7日行政院通過「綠色矽島建設藍圖」政策,這政策是要促使中部產業升級、區域發展均衡,設置位於臺中市大雅區及西屯區交界處,北邊有軍方設施與清泉崗國際機場附近的中部科學園區,因此成立。這幾年科技人才進駐中科,中科人看中清泉崗附近社區便宜的房價,意料中當地人看見這一商機,房價、房租上漲,原住民只好退租之下,科技新貴便成此一社會變遷下的「新住民」。當地的清泉崗聖潔會,在多變之下仍然屹立不變,牧師也是依然不變,該教會鄭牧師針對差異化的族群,只好跟著展開轉型的服務。一開始關心的是軍人;再則關心閩南人;後來關心原住民;及至現在關心的是科技新貴族群。
(圖說:清泉崗教會,志工針對各個科目進行一對一補救教學。)
變遷下的清泉崗附近幾個社區,影響最大的是孩子們的受教權。本來在社區裡面,還常看得到許多穿著臺中女中綠色制服的人,臺中一中的學生。成立中科後的教育政策,中科新學區不包括當地孩子就讀,孩子們只能留在當地學校,直到廢校。現在當地學校的老師大都是等退休的高齡教師,無力管教這些社區孩子,現在孩子的未來全部被失落。因此清泉崗聖潔會,原本關心的兒少,變成需要提升到國高中以上學生。教會鄭牧師說,「有伊甸適時協助,使得這裡一群失落桃花源的族群,看見了希望,教會只要勇敢地跨出,不讓他們課後遊蕩,就都有希望。」
社區共創,感動共好
象圈工程計畫,讓當地機構得到支持,加上伊甸也給予多元學習的培力,幫助當地機構、教會有活力卓越的創新服務,有的機構在疫情來的時候,讓孩子們學習做廚神、廚師,也讓他們去發展網路教學。因為象圈的資助,使他們是開始思考──「資源不足,能力沒有不足!」伊甸因為與社區共好,所以影響力擴大無遠弗屆,超越許多貧窮帶來限制的想像,偏鄉的孩子,有卓越的學習,而有卓越的行動,因為象圈,讓孩子不孤單。
(圖說:達比拉斯教會兒少山林體驗課程,與天地共玩!)
最後陳宇昭董事長在雲端恩語節目中提到,伊甸在二十年的變遷當中,堅持在社區中結合當地機構、教會的象圈工程計畫,讓台灣看見許多講不完的感動故事。這種感動,是內心在淌淚、淌血,是伊甸和社區一起培力,一起拯救了很多人。社區在歷史長河發展的過程,因著時間長廊的遞移,產生被遺忘的一族群,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不因此失落和被遺忘。
(圖說:象圈偏鄉服務,伊甸希望與社區、教會共好同行。)
伊甸持續推動「象圈工程計畫」,陪伴在地有能力與毅力擔負這項使命的社區夥伴,共同為台灣偏鄉需要關懷的兒少與弱勢家庭的長者,盡更大的心力,讓社區的天空綻放彩虹。歡迎社會良善之力伸出臂膀,一同圈起溫暖有愛的空間,幫助孩子感受溫暖。
感謝上帝給予伊甸有這樣的關懷、觀察與付出,伊甸的象圈工程計畫一起讓遺落桃花源再度繁盛。感謝大家收聽這一集的雲端恩語,讓我們在新的年度開始,能夠一起攜手,傳遞溫暖與愛心,共同來關懷這個社會,在這個充滿希望的2025年,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擁有平安與幸福,也願我們的節目,能夠在您的生活當中,增添更多的溫暖與力量。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5. 01.17 NO.45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