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信:科技製琴家的公益路
中國的大西北黃沙漫天,林光信在窮鄉僻壤的黃羊川小鎮開啟了網路科技的「千鄉萬才」計畫,翻轉孩子的未來。如今卸下職務,他用科技製琴作公益,讓福音傳至地極。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圖說:林光信用科技製琴,演奏聖樂為伊甸大龍養護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帶來安慰。)
林光信,昔日致力推動中國西部網路科技「千鄉萬才」工程,扶助當地的貧童。如今,以科技製琴作義賣,籌募伊甸弱勢兒童服務經費。在信仰的道路上,實踐「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
留著一頭短髮,交雜的銀白色髮絲述說著歲月的刻痕。過去的林光信在中國大西北的黃羊川築下脫貧的夢想,一個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東端,祁連山下的小村鎮,頂著乾旱嚴酷的氣候,當地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相隔千里 來到黃羊川
黃沙漫天的黃羊川,一處窮鄉僻壤,和當時遠在中國天津擔任英業達集團總經理的林光信意外有了連結。兩端相隔1500多公里,走訪當地,看到貧困孩子的生活,他們冬天只能吃乾硬的饃饃(饅頭),配著冰冷的生水。那一幕幕畫面縈繞其中,令人心疼。
事後,林光信請校長粗估煮開水的燃料費,以便提供熱水給學童飲用,以及提供一周可以吃到一次肉為前提下,他自掏腰包周濟貧乏人,注入溫暖。
學的是電機工程,深知21世紀是高科技的時代,林光信在看了《矽魂》一書後,學到「利他策略」,也就是愛人如己的精神。林光信說,這就猶如做好事可以賺錢般,當A幫助B,B幫助C,C的回饋會再回到A,即是所謂的「ABC回饋圈」,如何運用到企業經營?社會創投的藍圖逐漸浮現腦海中。
(圖說:述說中國黃羊川的「千鄉萬才」計畫,用網際網路翻轉學生的未來。)
以校領鄉 培育人才
於是,抱持以「西部開發,十年可成。」由台大電機系老同學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投資,林光信將自己擺上,擔任公司總裁,導入網路科技,為黃土高原帶來難以想像的變化,讓孩子脫離貧窮,看見世界,一起合力翻轉孩子的未來。
在他們的構想中,計畫「以校領鄉」,希望能透過1000個會員學校,培育千萬個電腦軟體人才,開發電子商務、改善農牧,以互連網為基礎,讓人才留在當地進行網路創業,「千鄉萬才」的育才和扶貧計畫於焉展開。
引領西部農村直接進入數位時代,希望用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當有盈利時,再投入公益,讓公益愈做愈大,這也是「始於公益,止於盈利」的理念。
祈求尋見 叩門開門
無奈2003年,溫世仁突然驟逝,讓計畫增添變數。林光信不諱言,當時蓋黃羊川國際會議中心資金沒有到位,眼看400多位工人仍在進行裝修,金費令人發愁。他只能迫切禱告,不斷向神祈求,「憑信心求,祂愛我們,即便處置方法不會是我們要的,但卻是最好的。」事情最後迎刃而解,應驗馬太福音7:7所言,「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大西部的生活,煮飯燒水還在使用炕灶,日子艱困,「小孩看家鄉落後會感嘆啊!」林光信說,「他們機會少,透過網際網路可以看到外頭的世界。」
為了連結大西部與東部的兩端,進行資源連結,在網路平台發起西部故事的公益項目,希望讓學生可以寫下自己的故事,由外部捐助獎學金。
電子商務 銷售農產
環顧黃羊川,農民收入有限,為農牧業帶來很大的問題。甘肅省生產的農作物,沒有管道銷售。於是,與當地農牧廳合作,集結100多個鄉鎮,號召1200多家農牧合作社,將生產的甘藷、沙蔥、百合等農產品放到電子商務平台作銷售,推廣有了新的管道。
林光信多年來接續著黃羊川的公益故事,如今退休卸下職務,他仍持續關懷弱勢,為神作光作鹽。
(林光信(左)與中國小提琴家商泉(右)一起服事,巡迴音樂佈道會。)
科技製琴 音樂佈道
他開始用科技製作小提琴,每一把取自於聖經66卷的書名,用它作公益募款。聊到聲音學,林光信說的頭頭是道,從空氣振動頻率、木頭材質影響韌性、木頭密度影響重量,運用科學工程將琴音發揮到極致。
對製琴相當講究的他,一次,在北京舉辦讚美之弦音樂會上認識了中國小提琴家商泉。2017年年底,商泉來台作音樂佈道會,特地使用林光信製作的「哈巴谷」提琴演奏,兩人用著弦樂分享見證,從琴音上奏出生命的感動。
(圖說:製作的小提琴,以聖經66卷書為名,每把琴都有它專屬的書卷。)
屬天盼望 傳揚福音
林光信一身充滿著文人氣息,淡泊名利的他表示,《傳道書》是他的人生指南。
「所羅門王說:一切都是空虛的空虛,虛空的虛空!」他深有體悟,當一切離開神都是虛空,唯有轉向神,為神使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在雲林舉辦「關懷弱勢兒童公益演出音樂會」上,林光信特地捐出2把小提琴於現場拍賣,每把價值約15萬元,公益所得作為孤挺花協會及伊甸弱勢兒童服務經費。
「藉由義賣,讓樂器落到喜歡的人手中,我也從製琴工作中得到滿足。」林光信相信演奏聖樂可以為人帶來屬天的盼望,將福音傳至地極。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8.2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