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時差 無障礙落實在偏鄉

高黃春菊奶奶推著「借來的」輪椅,緩步前行。  

在這信仰彩虹的地方,住著許多賽德克族的老人家。或許,我們曾在前往清境遊玩時揚著笑容與之錯身而過;同時,其實也錯過了部落長者們缺乏長照資源的隱隱哀傷……

文│賴慶榕 攝影│李蒼瑀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春陽部落,附近多為賽德克族的居民,隨著青壯年人口外移,留下老弱婦孺,是原鄉文化顯著的偏遠之地。部落裡超過 55 歲的人口高達近 280人,許多長者年事已高,日常所需往往自理,兩老互相照顧更是司空見慣的情景。

埔里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謝孟如表示,老人家最怕的就是跌倒,透過輔具協助,可以大大降低長輩跌倒的機率,達到防患未然的作用。

透過教會認識輔具

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傾斜地形也不利於行,對於部落長輩來說,無論是醫療或輔具資源的取得都相當不易,其活動範圍常常也只限於住家附近;未曾使用輔具的長輩也大有人在,除非是到醫院開刀,或醫生強烈建議,否則他們很少接觸輔具。

因此,伊甸與春陽當地的史努櫻教會合作,成立社區輔具站,提供輔具借用服務;並且,在主禮人魏錫欽牧師的召集之下,舉辦輔具介紹活動,邀請臨近會友、居民前來參與,希望藉此將輔具站價值傳遞出去。這次的活動目的,是為達到預防失能、倡導使用輔具的安全與助益。現場也帶來兩套常用輔具,將置於教會以提供租借。

活動現場不僅由職能治療師介紹如何申請輔具、進行使用教學,邀請長輩試用,並對於如何挑選適合的輔具給予建議。透過詳細的說明,讓長輩認識輔具,以及正確的使用方式。

吳萬春奶奶需靠輪椅行動,幾乎都待在家裡。  

處處可見的需求

家住教會附近的高黃春菊奶奶,今年80多歲,脊椎曾開刀三次,腰椎長骨刺,長期穿背架舒緩壓力,唯有睡覺時才拿掉,本身還有氣喘以及心臟病。過去因為勤於農務,身體逐漸退化,醫師建議不能久站。女兒經常眼看著母親想走去農場,拿起鋤頭工作、彎下腰除草等意圖,而身體已無法負荷這樣的粗活。家中缺乏輔具資源,她甚至得與女婿共用一台輪椅。

另一邊,今年 89 歲的許吳萬春奶奶,因為肺積水、身體老化,腳萎縮水腫無法走路。年輕時也是務農維生,生病後便不再工作。從初期的單腳拐杖到助行器,如今只能使用向醫院借來的輪椅,由外籍看護推著到附近散步,因為身體退化,除了跟鄰居聊天,幾乎都待在家裡。每月回診一次,從村落開車到鎮上的醫院至少需 40 分鐘,交通相當不便。

沒有錢、申請評估不易、租借手續繁複以及交通等因素,都是原民部落輔具不普及的原因。其實,當前資源不敷需求的問題早就存在已久,而社區輔具站的成立,正好能提供輔具資源缺乏的現象一種緩解的途徑。

輔具變得更親近

過去,部落長者可能需要舟車勞頓地來到埔里鎮上,經過繁複手續才能申請到輔具;而現在,社區長輩若有使用需求,可隨時到教會就近借用,一次為期三個月,讓長輩在等待申請期間可先暫時使用。

這次的計畫,讓部落居民最熟悉的牧師與教會,成為輔具資源的銜接與轉介之地。社區輔具站,縮短偏鄉與輔具資源的距離,提升輔具「可及性」與「臨近性」,讓無障礙資源落實偏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想望。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3 期 2015.9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