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慢飛天使牛牛(中)與伊甸鳳山早療中心教保員袁秀龍(左)及物理治療師廖雅芳(右)合影。)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當交通車駛入校園,伊甸基金會鳳山早療中心(簡稱鳳山早療中心)門口傳來此起彼落的問候聲——孩子們來上課了!「牛牛,早安~請脫鞋、脫襪子。」聽到指令,牛牛緩緩舉起雙手,專注地嘗試脫下鞋襪。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讓他花了好一段時間才完成。雖然每一個動作都顯得有些吃力,但他仍堅持到最後,成功脫下鞋襪,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
接著,在職能治療師的協助下,牛牛努力撐起身體,站到步態訓練器的後方。當髖部安全帶扣妥後,他深吸一口氣,隨即充滿自信地邁開步伐,穩穩地向前邁進。
「牛牛在走路方面,真的進步很大。」教保員袁秀龍站在一旁,看著他一步一步往前走,眼神中流露出欣慰與感動。她回想起剛來到鳳療早療中心的牛牛,因軀幹無力,無法站穩,儘管四肢雖然有力,每次移動也只能用爬的。如今,牛牛不僅能站立,還能邁開步伐,那份努力與成長的堅持,讓她內心充滿驕傲與感動。
(圖說:交通車抵達鳳山早療中心後,教保員袁秀龍會陪著牛牛慢慢地走入教室。)
(圖說:教保員引導牛牛緩緩脫下鞋襪。)
今年3歲的牛牛,出生時因不明原因缺氧窒息,送醫急救後,在加護病房插上呼吸管和鼻胃管,住院觀察長達一個多月。回想牛牛出生時,其實有嚴重抽筋,經過神經內科醫師試了多種癲癇藥物,情況才逐漸穩定;2歲停藥後,也沒再發作,現在仍持續回診、照腦波追蹤。因此疾病影響,牛牛的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理解、溝通表達和生活自理等方面的發展皆受到影響。
儘管如此,牛牛的家長仍不放棄任何能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積極安排各項復健課程和針灸治療。媽媽更主動配合治療師的建議,並學習如何在家引導孩子練習復健動作,全程陪著牛牛參與訓練,成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去年9月,牛牛從時段療育銜接至鳳山早療中心,接受日間托育服務。在治療師和教保員的陪伴下,他透過擺位椅訓練,逐步增加肌耐力,並學習使用步態訓練器行走。如今牛牛已能穩定使用訓練器,跟隨團體隊伍行走,甚至可以獨自靠牆站立長達5分鐘。
在生活常規方面,在教保員的協助與引導下,牛牛已能自己握湯匙舀取食物、進食,也能透過手勢或點頭、搖頭表達「要」或「不要」,在表達需求方面有明顯進步 。
(圖說:牛牛在職能治療師與教保員的協助下,練習放手行走。)
談起牛牛的行走訓練,教保員袁秀龍笑著分享:「因為中心裡有跑步機,我就邀請牛牛的媽媽每週一陪他來在跑步機練習走路、踏步,持續走了20分鐘。」首次練習時,牛牛結束奔跑,體力就消耗殆盡。回到教室後,他主動選擇坐在擺位椅上課,還一臉堅定地表達「不要再走了」。
「不過牛牛是個很積極、很有毅力的孩子,」袁秀龍觀察到,牛牛等體力恢復後,又主動表示,想練習使用步態訓練器。幾天後,甚至自己提出想再去跑步機上練習走路。
古靈精怪的牛牛 未來持續練習口語表達
在袁秀龍眼中,牛牛是位既聰明又帶點小調皮的孩子。剛開始可能看不出來,但熟悉後,就會發現他的觀察力非常敏銳。每天早上的點名時間,他雖無法說出名字,卻能透過眼神和動作準確指出誰來了、誰缺席。
有一次,一位同學去做眼動儀訓練,其他孩子都沒注意到,只有牛牛知道對方去了「另一間教室」,讓老師驚訝不已。他也常在家故意答錯媽媽的問題,表情卻藏不住「其實我知道答案」的調皮感,讓媽媽覺得好氣又好笑。
(圖說:牛牛使用步態訓練器,與同學一起踢球。)
此外,媽媽非常關心牛牛的語言發展情形,也期盼他能有更多進步。原先安排的語言課程,因成效未如預期,與治療師討論後,決定暫時停止,改以基礎訓練為主。語言治療師建議從「吸管訓練」著手,透過含住粗吸管的方式,協助牛牛練習嘴型,強化口腔肌肉控制,為後續發音奠定基礎。
課堂上,教保員也運用「仿說」引導牛牛練習,例如講解當天活動內容,讓他模仿說出詞語。不過受限於發音能力,他常常有發音困難的情況。
治療師提醒,語言發展是一段需要耐心與時間的歷程,不宜操之過急。媽媽聽取建議後,也願意放下焦慮,積極配合訓練,在家持續陪伴孩子進行吸管練習與口型訓練。未來也將與治療師持續討論進一步的訓練方向,為牛牛的語言發展鋪路。
在牛牛的成長旅程中,除了他不懈的努力,也感受到家長滿懷愛與毅力的陪伴與付出。正因為家長對鳳山早療中心的信任與支持,讓孩子能在充滿關懷與專業的環境中,穩定成長、持續突破。願堅強、不輕言放棄的牛牛,繼續勇敢向前,一路茁壯。
(圖說:祝福牛牛在成長路上,勇敢前行。)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5.04.07 NO.458
伊甸基金會投入早療服務至今已超過30年,秉持「幫助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的理念,一起陪伴孩子學習成長。想了解更多早療資訊,請搜尋「伊甸 慢飛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