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兒童服務中心口頭式論文 (25)

(圖說:伊甸台中兒童服務中心推出「親子任務箱」活動,透過共讀、共玩,增進親子互動關係。)

 

文 | 謝馨霈  圖|蔡佳真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早療個案通報人數自2011年起逐步緩增,平均每年增加7%。2022年疫情解封後,通報人數大幅上升;2023年更首度突破三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與疫情前相比成長逾3成。

 

隨著「疫情寶寶」陸續上學,越來越多老師、醫師發現,在三級警戒中成長的幼兒普遍在語言、認知、肢體及情緒等發展較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發展遲緩兒比例約6%至8%,在一個25人的班級,平均只會有2人。但現今醫療和教育現場卻普遍感受到「小烏龜世代」來臨。疫情或許關鍵影響,但幼兒發展落後,有時更可能因為父母「過度代勞」所致。

 

叮咚~包裹來了 我們一起開箱吧

「弟弟,你的包裹來了喔!」、「哇~這是我的包裹耶!」親子之間的歡樂對話與興奮情緒在影片中躍然呈現,這是收到包裹的喜悅與期待。

 

開箱

(圖說:家長記錄孩子開箱專屬包裹的過程。圖/伊甸台中兒童服務中心)

 

「家庭」是孩子出生後第一個學習場域。但伊甸台中兒童服務中心發現,近年許多父母因忙於工作,鮮少有時間陪伴孩子讀書、玩樂;加上電子產品盛行,親子關係也逐漸疏遠。疫情期間,家長與孩子共處及協助學習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親子任務箱」方案油然而生,由主任梁汕禎、組長吳靜芳和社工吳佳瑜、張瑋婷、范均穎共同執行,至今已4年,希望幫助家庭在忙碌與挑戰中,重建親子互動與學習時光。

 

「在設計『親子任務箱』時,期待家長能夠扮演陪伴者的角色,與孩子一起完成任務。」吳佳瑜說,任務箱的初衷是以家庭為中心,創造更多共讀、共玩的機會,希望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讓家庭時光變得更加有趣且有意義。

 

台中兒童服務中心口頭式論文 (5)

(圖說:社工吳佳瑜希望家長能與孩子共同完成「親子任務箱」的任務。)

 

「親子任務箱」的主題依據孩子的五大發展領域設計,包括語言發展、粗大與精細動作、認知能力、社會情緒與人際互動,以及生活自理等面向,家長可根據孩子的需求選擇適合的任務箱。吳佳瑜舉例,例如主題為「社會情緒」,將搭配《菲菲生氣了》等情緒相關的繪本,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表達與調節。吳靜芳進一步補充,社工會根據孩子能力,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歷程,適時調整任務的難易度,確保活動既具挑戰性,又能讓孩子從中獲得成長。

 

台中兒童服務中心口頭式論文 (20)

(圖說:依照五大發展領域主題,搭配合適的繪本。)

 

任務大解密 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每個任務箱內含教具、DIY材料包、幼兒發展手冊、任務卡及三本精選繪本。親子將在三週內完成六項精心設計的任務,包括「開箱囉!」、「共讀時光」、「親子DIY」、「共玩時光」、「談天時光」及「任務達成」。

 

談到喜愛的關卡時,范均穎率先表示喜歡「開箱囉!」,考量幼童平時收到自己包裹的機會微乎其微,中心會特別將收件人寫上孩子的名字,讓他們感受親自打開包裹的興奮感。有時看著家長傳來的回饋影片,小朋友打開的瞬間,那驚訝神情,讓人喜悅不已。

 

台中兒童服務中心口頭式論文 (15)

(圖說:社工范均穎喜歡孩童親自收到包裹,以及開箱時的雀躍。)

 

而吳佳瑜和張瑋婷則喜歡「親子DIY」,這不僅是團隊親手設計的內容,也是孩子與家長能夠自由發揮創意的環節。吳佳瑜分享,設計時無法確定孩子們是否會喜歡,但當看到家長回饋的照片,發現親子共同創作,甚至衍生出新玩法時,便會感到成就感。

 

張瑋婷認為,相較於挑選教具與繪本,「DIY」更具創造性,因為它是針對主題量身設計的核心內容。例如設計「情緒臉譜」或「生活自理」圖卡時,需考量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應具備的能力,再調整內容。作品完成後,孩子可以持續操作,讓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進一步深化親子互動與成長。

 

親子DIY

(圖說:完成DIY作品後,孩子可以將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圖/伊甸台中兒童服務中心)

 

吳靜芳特別喜歡「談天時光」,因為在3C時代,人與人的面對面交流越來越少,「找話題」對孩子而言變得更加困難。透過這項活動,能創造更多對話契機,無論是分享日常、表達情感,或是討論彼此的想法,都有助於拉近親子關係,讓溝通變得更加自然順暢。

 

原來我的孩子已經會使用剪刀了!

「親子任務箱」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拉近親子關係的重要橋梁。張瑋婷印象深刻地提到,一位家長因為家務繁忙,總是對孩子說「等一下」,但透過任務箱活動,讓他必須安排時間與孩子共同完成任務,才體會到陪伴的重要性。這不僅讓他更珍惜親子的相處時光,也發現小朋友在互動中有所成長。

 

另一位媽媽則分享,原本下班只想滑手機的爸爸,在參與任務箱後,意外燃起童心,積極投入與孩子共玩,甚至比孩子更熱衷破解任務,讓媽媽感到驚訝又好笑。透過任務卡的機制,家長也更有動力完成挑戰,因為成功累積進度,可以兌換小禮物,增加了親子的互動與樂趣。

 

台中兒童服務中心口頭式論文 (14)

(圖說:社工張瑋婷分享家長在參與任務箱後的改變。)

 

透過「親子任務箱」,孩子的成長變化雖然不會在短短三週內有巨大突破,但家長卻能從細微處發現孩子的進步。例如,有家長在剪貼任務中驚訝發現,孩子已經能熟練使用剪刀,還可以剪出較複雜的形狀;或共讀時,發現孩子能理解更多單字,甚至能聯想到書本以外的內容。這些小發現讓家長更了解幼兒的能力,也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引導與刺激他們的成長。

 

有些家長也發現孩子還不太會使用某些工具,如剪刀,進而調整遊戲方式,幫助孩子練習。還有家長讀了《小雞去超市》繪本後,孩子就如繪本中的小雞鼓起勇敢跟著媽媽去雞蛋糕攤位,自己第一次點餐,這對於害羞的孩童來說,是寶貴的生活體驗及學習契機,在互動中提升自信與能力。

 

吳靜芳則觀察到,任務箱的影響不僅限於孩子個人,還延伸至整個家庭。有些家庭因為活動產生更多親子共讀與DIY的機會,手足之間也變得更加融洽,並學會合作與溝通。還有祖父母參與其中,陪伴孫子說故事,讓家庭氛圍更加溫馨。這些細微且珍貴的變化,讓「親子任務箱」不僅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也讓整個家庭的互動更加緊密。

 

台中兒童服務中心口頭式論文 (10)

(圖說:組長吳靜芳觀察到「親子任務箱」有助於使整個家庭的互動更加緊密。)

 

由於家長與孩子們的熱烈回饋,「親子任務箱」活動將持續推展,讓更多家庭受惠。同時,也將逐步融入去年參與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論文發表大會時,講評委員所指出的兒童權利公約(CRC)中「表意權」的理念,完整發展五大領域的任務箱,並讓孩子與家長共同討論與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一步提升參與感與自主性。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5.03.28  NO.45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