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兩百公里  服務在偏鄉

獨自開車前往偏鄉服務,李素娟從不覺得疲倦,因為同一個地方風景四季皆不同,她總是帶著愉快的心情面對個案,從未放棄幫助每一個弱勢家庭,走出困境過新生活。

 李素娟樂在工作,即使遇到困難也笑容以對。  李素娟社工(右一)

文・攝影|陳玠婷    部分照片提供|李素娟

 踏入偏鄉早期療育四年的李素娟,帶著16年幼兒園老師的經驗,中途轉職來到伊甸基金會屏東早期療育中心,帶著旁人無法想像的執著精神投入新領域,都是因為心中有愛。

中途轉職  導師轉社工

多年前,李素娟因為被孩子的小學導師告知有過動的可能性,她開始研究過動症,繼而對罕見疾病、發展遲緩等孩子有了初步認識;同時,李素娟和導師透過溝通摸索,制定出一套教導孩子的方式,將最初的茫然給克服了。

也在此時,李素娟清楚認知到社會中有許多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慢飛天使,因為16年的幼兒園老師專業,對孩子多有一份特殊感情,因此她期許自己未來有一天可以幫助慢飛天使們。有了想法就有了行動,李素娟報名進修高市政府辦的特教課程,過程中認識社工領域,漸漸重視社工的工作意義,遂進入了屏東科技大學的社工系就讀。

獨自前往偏鄉  找尋慢飛天使

李素娟社工系畢業後進入伊甸工作,剛開始還不知道自己應徵的職位需要到偏鄉,直到開始服務後,才知道每一次深入偏鄉的距離多麼遙遠。她個子嬌小,常常開著車就獨自上路,單趟六七十公里為基本,常有一天來回兩三百公里經驗;有時候衛星導航並不管用,深山裡的叉路那麼多,迷路是家常便飯,她笑著說:「南部人非常熱情,只要我迷路都會幫我指點方向,甚至不用說正確地址,只說那家人名就可以了!」

李素娟認為懂得開口請求幫助,也是另一種與人開啟溝通的方式,讓她對當地有初步認識,做好心裡準備前往服務個案家中探訪。記憶中,對一位個案家中情況印象深刻,三歲的小朋友發展遲緩,四肢瘦弱不會走路,在地上爬著移動,平時由爺爺、奶奶獨自扶養,因為媽媽有精神障礙,爸爸積欠卡債在外工作。親自探訪前,李素娟撥電話想先與爺爺說明來意,每一次才剛「喂」一聲,爺爺就會把電話直接掛斷,因為害怕是討債集團來電,拒絕接陌生人電話。幾次之後,李素娟決定親自探訪個案家庭,第一次被爺爺揮手,用台語說「走!緊走!」而失敗,後來用朋友關心的方式常常探訪,幫忙補充物資,半年後才漸漸打開心房,引進專業團隊檢查,發現母親孕期酗酒,導致孩子先天性不足中度智能障礙,伊甸於是提供到宅療育服務專團諮詢服務,包括:物理、語言、職能等,奶奶也在旁跟著教保員學習平時如何幫助孫子療育,學的戰戰兢兢,就怕教不好。目前個案已進入小學一年級就讀,障別也降為輕度了。

 四年走訪車城、恆春、滿洲等地,也曾到過近台東邊境,李素娟說每一次服務都是改變心態的時刻,每一個案家都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在與自己交集,這是其他職業感受不到的,尤其自己以前還未開始服務時會怨天尤人,但是走出來幫助案家改變環境之後,會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並且帶動家人改變觀念,活出更開心、更充實的自己。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