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0-12.jpg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朱克軒坐在宜蘭教養院一樓的長廊底,周圍片片綠蔭,他放鬆地細細述說在這裡服替代役的種種經歷,從言談當中能發現他對專業職責的謹慎、對住民的認識與觀察,還有他的自我收穫。

朱克軒服役前已經度過實習醫生的經歷,退役後會成為住院醫師,往後的生活將與醫院扣在一起,所以他想在替代役期間,選一個不同於醫院的醫護工作,而宜蘭教養院很符合設想,選擇醫護組,既不會脫離專業,也不像醫院那麼繁忙緊湊,「在選填自願的時候,我上過幾個網站搜尋資料,也問過從這裡退役的學長,學長說這裡能學到跟醫院不一樣的事,還略述其他概況,我決定選擇宜蘭教養院。」他又靦腆地補充:「而且從宜蘭回家很方便。」

他在組裡負責協助院內護理師判斷住民狀況,平日早上帶領住民外出就醫回診,下午則是陪伴住民體適能、整理文書資料等等,他說:「在醫護組最大的收穫即是從『醫生』轉換成『病患的家屬朋友』的角色,這對我未來工作時候,會想更多,體諒病患。」

醫護組每日都會檢視住民身體狀況,記著個別就醫回診的日期,所以朱克軒每天早上八點多帶著回診住民外出,直到中午看診完才回院內,「每次人數不太一樣,去的醫院與科別也都不一樣。」他表示有些住民無法安靜候診,走來走去或者說話大聲,他莞爾地說:「有時候一回頭,原本坐在附近的病患都不見了。」於是他會帶著無法克制音量的住民到樓梯間,讓住民盡情說話,又不會打擾他人。另外,他還遇過住民無法克制用頭撞牆,護理人員特別過來關切,請他們先進來看診的小插曲,讓他對醫護與病人之間的關係有更深的感觸,「照顧者很辛苦,病患也是。」

在診間,朱克軒的專業背景,能夠清楚敘述住民的病狀,提供醫生診斷參考,而他也能清楚醫生的醫囑如何執行,「我算是醫生與住民之間的橋樑啦。」他不敢居功地說。而他也進一步感嘆地說,陪伴住民就醫,能清楚看到住民各方面不足,「希望自己能一直記得這些經驗,警惕自己未來醫治病患的時候要有耐心、同理心。」

20170330-58.jpg

而宜蘭教養院裡,大多屬重度、極重度住民,每天都須提防不一樣的狀況發生,不過朱克軒表示很幸運地是,這一年院裡很平安,大多住民情況安穩。只有一次連假時,輪到他假日執勤守衛室,早上六點時突然聽到廣播喊999,那三個數字讓他立刻反射動作打119叫救護車,並連續做好準備引導救護人員進院內急救等程序,後來醫護組學弟主動過來替換守衛工作,讓他過去現場看看能否以醫學專業幫忙。到了現場,朱克軒發現原來是住民早上醒來,拿教保員的早餐吃了噎食,休克倒地,而護理師立刻實行急救和CPR,他從旁協助觀察生理病徵,等救護車到達之後順利就醫,而住民也在一個星期後返院,「幸好救回來了!」他說。

再過一個多月,朱克軒即將從宜蘭教養院退役了。他敘述自己以前在醫院遇過的身心障礙者大多都是醫療時刻,但是在這裡卻是長時間陪著他們生活,讓他看見身心障礙者不同面向,深刻體會照顧陪伴是怎麼一回事。這幾個月相處,他能和住民像朋友一樣聊天玩笑,也看到角色不同,所需不同,他期待自己未來執業時,能不忘記這一年來的體驗,當一名具有同理心的好醫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