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哇哇哇……」嬰兒啼哭聲此起彼落,這是伊甸基金會—旗山公共托嬰中心(以下簡稱旗山托嬰中心)充滿活力的小寶班。
陽光燦爛,教保老師們牽著中寶班的娃娃,三三兩兩地回來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模樣,可愛指數破表。
圖說:老師牽著中寶班娃娃散步回來了。
大寶班的孩子正在洗手,養成個人衛生習慣。教室內設置了小馬桶,為即將進入幼兒園練習如廁。托嬰中心從小班到大班,呈現出生動的兒童成長曲線。
圖說:老師帶大寶班小朋友洗手。
旗山托嬰中心是高雄大旗美地區第一家提供0~2歲嬰幼兒托育照顧服務的公共托嬰中心。自2015年底開幕以來,服務將滿10週年。
回首近10年的服務,托嬰中心見證民眾使用社福資源的能力顯著提升。
托嬰中心剛營運時,當地多為媽媽自行照顧或隔代教養,加上宣廣尚未普及,形成工作人員比收托寶寶還多的情況。反觀今日,收托滿額為44名嬰幼兒,不僅班班額滿,後面還有將近50人在排隊候補。
中心成立初期(2016年~2019年),幼童家長年齡以31~35歲為大宗,36~40歲次之。接下來的3年(2020年~2022年),30歲以下的家長數據出現成長。2023年至今,30歲以下家長增多的現象越發明顯,足見年輕父母對公托服務的肯定。
「好可愛啊!」見充滿活力的小小人兒,無不令旁人心生憐愛。
殊不知,可愛的背後盡是托育人員默默地付出。每日至少三次的身體評估,確保孩子健康。分區照顧並使用隔板,照三餐清潔消毒環境,預防孩子們在團體生活中互相傳染疾病。
圖說:老師殷勤地清潔消毒環境。
新手爸媽照料家中新成員,一會兒餵奶;一會兒換尿片……忙得不可開交,更別提一日清潔消毒三次。托育人員卻是以一對多,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第11條,托嬰中心每收托5名兒童,應置專任托育人員1人。現代父母,同時得面對4~5名嬰幼兒的情況已罕見。托嬰中心的老師,卻得使出三頭六臂的本事,整日照料成群嗷嗷待哺的嬰孩。(衛福部社家署自2021年8月起至今,補助公共托嬰中心,照顧比由1比5調降為1比4之相關人力成本。https://www.mohw.gov.tw/fp-5273-72135-1.html)
圖說:托育中心忙碌的照顧現場。
一早,家長將孩子們送到托嬰中心,可以放心地去上班,或稍事喘息。
「有的小朋友比我早來,比我晚回家。」中心主任李燕惠笑著說,背後道出了托嬰服務為許多雙薪家庭大幅減輕育兒負擔。
白天,父母將照顧幼兒的接力棒交給托育人員。自孩子剛滿月,托嬰中心一路陪伴,從抱躺、翻身、趴、爬、扶站、走路、跑、跳。從需要老師餵奶、餵飯,到自己練習拿湯匙,到放手自己吃。從只會哭,到牙牙學語,乃至和老師對話。
圖說:托嬰中心充滿哭與笑。
托嬰中心不只照應生理需求,李燕惠更期待在孩子們年幼的時候,即在品格教育、生活自理等方面打好基礎。所以,小至對人要有禮貌;用餐完畢,要把掉在桌上的飯粒捏起來(養成整潔習慣及練習手部精細動作);椅子使用完畢要推回原位等,都是老師們帶著小小孩一點一滴地學習。
「別看他們年紀小,好習慣是可以從小培養的。」李燕惠認為孩子擁有良好品格,比大量灌輸知識、學才藝還來的更重要。
為使父母更了解兒女在中心的作息,並提升親師溝通,中心推出「爸媽照顧體驗日」活動。鼓勵家長擔任一日志工,感受托嬰中心的日常,並體會托育人員的用心。
圖說:鼓勵家長擔任一日志工,感受托嬰中心的日常。
從小寶班入托到大寶班畢業,孩子們至少經歷三任老師,他們是孩子們啟蒙階段的重要導師,對於立下人生初階的根基,功不可沒。陪著寶寶們成長,幾位托育人員戲稱,即使本身還沒結婚生子,卻已當了好幾回合的媽媽。老師們的辛勞不是徒然的。小朋友們從托嬰中心畢業後,有弟弟妹妹者,來到近百分百的「回鍋率」,如此高的「品牌忠誠度」,不須言語,即證明了旗山托嬰中心是幼兒的「啟蒙導師」,更是父母的「育兒神隊友」。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5.04.11 NO.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