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 詩雅說自己不擅言詞,但卻對個案侃侃而談,閃耀著自信跟專業)

從就業服務員到擔任職業重建中心的督導,陳詩雅深感毎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

她在困境中找方法,一一克服難關,助身障者一臂之力。

服務8年來,不僅有家人的認同與支持,

接下來她還要用燃燒不完的熱忱,作身障者背後的無名英雄。

 

文│郭依瑄  攝影│何坤益

 

戴著黑框眼鏡的陳詩雅,笑容稚氣,有些害羞,總說自己不擅言詞,

她是伊甸台南職業重建中心的組長,服務至今已經8年。先從就業服務員當起的她,

服務對象是肢體障礙者,面對後天有障礙的服務對象,

要給予他們自信、進而媒合就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就服員帶來就業希望

肢體障礙者在還未接受自己身上的不完美時,

內心最常反覆自問:「做復健真的有用嗎?」「有人要僱用我嗎?」

「我這樣真的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嗎?」在還未做好內心建設時,

多半迫於現實因素,得出去賺錢。

在媒合到適合工作時,多半第一個反應是「這工作我真的做得來嗎?」

 

這時候陳詩雅並不會馬上給予他們口頭上的能力肯定,

反而是分析自己為什麼覺得這個工作他們可以勝任的原因,也會說明未來會遇到的困難。

「沒關係,我們先試試看吧!」在陪伴肢障者到上班地點執行工作時,

由簡入繁的帶領,逐漸令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夠勝任的!

再加上肯定,自信心就能在日常工作中慢慢建立起來。

 

有位個案因照顧中風的母親,壓力太大導致自己中風,半身偏癱,

因說話慢、不常與人接觸使她漸漸失去了自信,陳詩雅不時給予關懷,

耐心傾聽她說話、鼓勵她外出走動、參加活動、認識新朋友,最後她不再怕生,

甚至還當起了志工,獲得伊甸志工獎表揚呢!現在也成功穩定就業,在餐廳擔任服務生。

 

遇到挑戰 就用毅力克服

陳詩雅在服務肢障者就業漸漸得心應手時,新的挑戰來了。

她接下了督導的工作,服務對象由肢體障礙者變成了精神障礙者與智能障礙者,

溝通難易度一下跳了好幾級。「一開始我真的應付不來,每天上班都很錯愕。」

( 圖說: 詩雅想起當初剛接觸「督導」這工作的辛苦)

「細想起來,當初真的很辛苦,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才逐漸有起色,

精神障礙與智能障礙者真的不好控制,突發的暴力事件、溝通上的問題等等,

都需要靠日常累積學習。我曾經一度非常抗拒、失去了自信」陳詩雅說。

 

經常的突發性事件,時常考驗著陳詩雅,讓她信心全失、一度十分抗拒,

她花了很多時間檢討自己,常常向同事請教,從每次的突發事件汲取經驗。

與個案相處從溝通下手「不能一昧講道理,要設身處地的考慮他們的處境,

從搭配圖片、文字、情境演練、簡化指令、時常提醒開始。」

漸漸的,事情有了起色,她越做越上手。

 

在中心發生暴力事件時,督導的角色就類似作戰指揮官,如臨大敵,

在迅速判斷狀況後,首先關心有無人受傷,再來指派分工,誰去安撫照顧其他學員,

事情冷卻後與全體學員討論,關注每個人是否受到驚嚇…等等情緒。

再與老師開會檢討如何避免此類事件、和家長討論後續處理。

 

從反對到支持 家人也深受感動

當時除了事業遇上瓶頸,家裡溝通也出現了問題,

父母看著女兒剛畢業擔任就服員開始,就來回奔波,

最遠還曾從台南搭火車到嘉義,再從嘉義騎一個小時的車到個案上班地點,陪同上班。

過了幾年擔任督導,也常常為了工作苦惱,「你去考公務員吧!」父母擔憂地說著。

 

「就算偶有爭執,當下我並沒有去解釋我的工作內容,有次我的個案接受採訪時,

我把報紙交到他們手上,轉頭就跑。」某次家族聚會,親戚詢問陳詩雅在做什麼工作時,

陳詩雅父母會悠悠的回答,對女兒的工作已經逐漸認同。

 

跨越困難與障礙 迎向美好未來

就如劉俠所說:「生命對於我來說,是十分艱苦的,

但正是如此,我才更體會到生命的寶貴。我明白,神容許苦難臨到我們身上,

是要我們從患難中,學習我們應學的功課。

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都必須付出代價,困難是唯一鍛煉我們信心和人格的工具。」

 

伊甸的第一線員工們仍舊默默的支持著身障者,活出劉俠的服務精神,

他們用燃燒不完的熱忱作身障者背後的無名英雄,陳詩雅用身體力行實踐愛的真諦。

( 圖說: 詩雅在空閒時,就會幫忙做做餅乾,讓服務對象在下午拿下去樓下販賣,賺點獎勵金)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8.4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