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噹噹噹噹……噹噹噹噹……」上課鐘聲響起。
旗津國小鄰近高雄港,迎著海風,宜人海景盡收眼底。
政府因應少子化浪潮,為善加利用學校的閒置空間,伊甸基金會承接高雄市政府委辦之旗津區早療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以下簡稱旗津據點),就位在校內一隅。
圖說:從旗津據點遠眺海景。
自2010年起,伊甸即展開旗津早療據點的服務,幾經搬遷與調整型態。現今正朝著衛福部〈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實施計畫〉,建立「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前進。
旗津據點設在小學校園內,雙方都有加值的效果。就國小而言,顯示校方注重兒童發展與早期療育的服務。就據點而言,社區民眾若有需求,即可就近提供服務。
在台灣,社福等單位長期致力早期療育的宣導,然而「大隻雞慢啼」的思維,仍在民間流傳。
「曾經有小孩(發展遲緩兒童)送來這裡,再過3~4個月就要上小學了!」提起那些錯失早療良機的幼兒,主任鄭淑翠不禁扼腕。
圖說:鄭淑翠為錯失早療良機的幼兒扼腕。
依據〈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流程及檔案管理辦法〉第2條,社福、教育、醫療機構、家長及居家托育人員,如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即應通報主管機關。實務上,社工勤於推動兒童發展篩檢,從中也發現了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卻難免遇到家長或家中長輩如是說:
「哪裡有問題?孩子都乖乖的,不吵也不鬧。」
「咱以前這樣帶囝仔,攏好好的。」
「伊老北也是4歲才會講話啊!」
鄭淑翠表示,早療宣導雖然行之有年,但每個地方有不同的文化特性,以致於接受度也有落差。此時,早療團隊就得發揮更多的創意,喚起大眾對早療的意識。
圖說:團隊發揮創意,喚起大眾對早療的意識。
除了父母之外,還有一群人,在推廣早療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就是幼兒園老師。因此,幼教老師也是旗津據點推廣早療的關鍵對象。
「可是老師說不用(接受早療)啊!」
當孩子被篩檢出疑似發展遲緩,家長詢問老師的意見,遇到不瞭解早療的老師,便如此回應家長。
社工黃鈺喬實際走訪當地幼兒園,發覺大部分幼教老師對早療不太了解。少數熟悉早療的老師,則是多與社工有密切接觸。
圖說:社工黃鈺喬分享到幼兒園宣廣早療的經驗。
為把握發展遲緩兒童的黃金治療期,以整合性的專業服務趕上生長曲線。旗津據點不厭其煩地向關鍵人物——家長和老師,宣傳早療的重要性。
黃鈺喬拜訪幼兒園,介紹據點的服務內容,以及孩子出現哪些情況,可以與據點聯繫。由於社工勤於奔走園所,目前旗津每家幼兒園,至少都有一位諳早療的老師。當小朋友遇到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就可即時協助轉介。
當然,老師提供社工資訊,都是在保護孩童隱私的前提下,事先徵得家長同意才進行。園訪的同時,黃鈺喬總隨身攜帶早療申請方法、補助、復健資訊、相關活動等,以便提供給老師,轉交給有早療需求的家庭。
發掘出社區中疑似發展遲緩的孩童,這其中有二個意義。
- 讓他們在6歲前接受早療。
- 賦能慢飛天使家庭,長出自己的力量。
鄭淑翠再次提到據點「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希望孩子上課之後,回到家仍能將上課的內容延伸。而不是像帶到醫院復健,家長將小孩交給醫護人員後就「沒事」了。
「我們畢竟是小小的媒介。」她有感而發。
之所以有這種感觸,是因在早療現場,無論是教保老師、社工,或是治療師等,終究是小朋友生命中的過客。孩子的未來還很長,家人才是一輩子的。
圖說:專業人員是孩子的生命過客,家人才是陪伴一輩子的。
「看到孩子成長,我們很開心。」鄭淑翠說:「但,我們不是只有陪伴孩子。」
家庭是療育中重要的一環,孩子在接受早療的過程,旗津據點也關懷家庭。專業人員同家長討論出符合孩子發展及需求的服務計畫。在孩子各成長階段,讓家長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充權父母功能,著重家庭本位的需求,而不是單把重點放在療育層面。透過專業人員陪伴家長,策略性地介入療育服務,共同提升孩童能力,助父母在不同的環境轉換中,適度調適心理。
「孩子從第一天交給我們,直到結案那一天,我們到底給了什麼?」這是資深早療工作者的省思。
早療不僅是陪孩子走一哩路,更是在這段期間,讓父母有自覺,認真看待小孩本身的障礙,並思考怎樣陪伴他們。
鄭淑翠分享,許多早療服務告一段落之後,父母仍會與據點老師保持聯絡,談子女的近況。就旗津據點的遠景,期待早療家庭經過專業團隊陪伴,能長出自己的能力。從據點「畢業」之後,有朝一日,也能從受助者,成為其他早療家庭的助人者。
「我們都說要從優勢觀點去看孩子,也要這樣看待他們的家庭。」鄭淑翠信心喊話。
旗津國小下課鐘聲響起,夕陽餘暉猶如將整個西海岸套上濾鏡,呈現一片金黃。在這少子化的社會,彷彿訴說著,透過早療,支持起家庭與社區,攜手走向康莊大道。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5.04.15 NO. 458
伊甸基金會投入早療服務至今已超過30年,秉持「幫助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的理念,一起陪伴孩子學習成長。想了解更多早療資訊,請搜尋「伊甸 慢飛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