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服務使用者在追思會上獻花,追悼已逝者。 )
人生無常,生命是如此的短暫。傳道書3:4「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宜蘭教養院用追思禮拜,追悼已逝的服務使用者,感謝他們曾經進入許多人的生命當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傳道書3:2,「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有時……」宜蘭教養院在清明時節舉辦懷思禮拜,一同緬懷已逝的同學,期望他們在天家享受永生的應許與福樂。
宜蘭教養院住了許多重度的服務使用者,因為疾病造成生理退化,最後撒手人寰,這樣的情形在院內屢見不鮮。
提起亡故,服務12年之久的院長林政頴感觸良多,他道出當初他進到院內當社工時,才剛出社會不久,就遇到一位服務使用者過世,幾乎每天在接觸的人就這麼突然離開,「當下那個衝擊蠻大的,心情很低落。」
在這邊,有些服務使用者與家人疏離,林政頴說,送他最後一程時,也不見家人前來關心,還是同工默默為他準備他生前喜歡的東西,再到殯儀館為他送行。
服務久了,宜蘭教養院的所有同工早已將服務使用者視為家人,遇到天人永別的情形,哀慟逾恆。
(圖說:宜蘭教養院院長林政頴表示剛進教養院,遇到住民往生對他衝擊很大。 )
回憶照片 往事歷歷在目
院內舉辦懷思禮拜時,中間播放已逝者們過往的活動照片,畫面中大夥兒一起包粽子、吃豬排、賞櫻花、逛綠色博覽會等等。睹物思情,對教保老師和服務使用者來說,當時的情景猶如歷歷在目。
回憶班上已逝的同學,沈海花老師記得一位藍同學喜歡聽收音機,每每遇到她,總是會跟她說:「過年,過年。」原來沈海花老師曾帶他到她家中過年。再不然就是跑到她面前說:「我要出去玩。」手再指著她說:「去你家,去你家。」遇到妹妹要來院內探望他,更是喜不自禁。
細數往事點滴,沈海花為了他在教室每天播放收音機,供他們收聽節目,「他還會自己轉台喔!」沈海花對他的喜好瞭若指掌。
藍同學還有一位蕭姓好朋友,他無論走到哪都拉著他,兩人相親相愛。沈海花問在場的這位蕭同學:「他是你的好朋友,對不對?」他雖然語意不清的回答,但是他記得這位好友曾與他相知相惜。
如今他們都「畢業」了,沈海花告訴服務使用者,宜蘭教養院的每一位住民在這邊都好像在念大學,只是每一個人的畢業時間都不一樣,沈海花祝福他們在天上的樂園一切美好。
(圖說:沈海花老師相信住民回到天家,有永生的盼望,和美好的居所。)
生離死別 是教養院的日常寫照
前兩年,沈海花帶的班級有兩位服務使用者相繼過世,她輕描淡寫的說:「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半年內送走三個人,包括自己的兒子,她收起傷心,道出:「有人很早過世,有人活得長長久久。」其實人一生的年日都在上帝手中。
追思會前一天,她蒐集服務使用者的相片做回憶錄,看著畫面,想著曾經帶他們做過的活動,曾經這樣陪伴……回憶浮上心頭,她發現,「影像記錄可以懷思和療癒。」曾經的美好撫平了一切的傷痛。
面對死亡,對服務使用者來說懵懵懂懂,院長林政頴表示,他們會問:「他去哪裡了?」、「他怎麼不在了!」
問及他們會陷入悲傷嗎?沈海花表示:「他們的回憶有限,常常記得慢、忘得快。」他們對死亡不像常人,不會一直陷入糾結,很快就過去了。每當有同儕生病住院,沈海花會帶著他們一起為同學禱告,祈求他盡快康復。
臨終前去探望 住民情同家人
在院內,服務使用者送急診、過世是常有的事,沈海花早已練就一顆很強的心臟,她知道他的背後有一個專業團隊,每個環節都會有人相互支援,在照顧上不擔心。
一次,一位服務使用者出院回來,身上仍插著鼻胃管、導尿管。沈海花跟他交情甚篤,他一回來就說:「我要去看海花。」那天,沈海花剛好去嘉義參加同工旅遊,沒想到第二天就接獲他過世的消息,她難掩遺憾,沒有見到他最後一面。
憶起已逝的藍同學,當時他住進加護病房,身體非常虛弱。在他生命最後階段,沈海花為他禱告,求主減輕他的痛苦。沒幾天,他就過世了,安詳的離開世上。
還有一位令沈海花感觸良多的住民,他原本是一位遊民,被轉介來到宜蘭教養院。患有精神疾病的他每天狀況連連,鬧得屋頂都要被他掀開了。照顧他得費盡心思,院內提供許多資源支持並幫助他。
他最後住進安寧病房,在他要走的那一天,沈海花去探望他。臨終前,沈海花在病床旁告訴他,同事已經買好他喜歡的新衣、新鞋,幫他換穿,等一下要去見上帝了。當天傍晚,他嚥下最後一口氣安息主懷。
人生無常,雖然有些服務使用者已經離世,相信他們在天家有永生的盼望。參加追思會的服務使用者們一個個到台前,點燭、獻花,象徵對已逝者的思念。追思會用簡單的儀式,讓服務使用者在肅穆的氛圍中,一同緬懷與追憶,願他們在天家得享安息。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2.4.14 422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