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峽服務中心主任吳哲薰(右)頒發人間伊甸獎予得獎人林宜蓉。
文|朱聖恩 攝影|陳韋儒
「嘩啦啦啦……」下著傾盆大雨。
一群人頭戴安全帽,身著雨衣,取完便當後隨即跨上機車送餐去。他們可不是餐飲平台的外送員,而是伊甸基金會—新北市三峽服務中心的志工。志工們穿梭在雨中濕漉漉的背影,是維繫生活艱難家庭的「生命線」。志願服務不為盈利,卻始終看見他人的需要。這等無價的事蹟,是建立在重複的日常上,也來自一顆顆願意不斷付出的心。
圖說:送餐志工是維繫生活艱難家庭的「生命線」。
「希望能帶動朋友一起服務,有個善的循環。」榮獲「人間伊甸獎」(伊甸向志工致敬的最高榮譽獎項)的志工林宜蓉說。
回想起之所以加入送餐志工的行列,時空倒轉到18年前,初為人母的她。
兒子出生8個月,脖子仍軟趴趴,肌張力低下。帶孩子就醫評估,診斷為發展遲緩。屋漏偏逢連夜雨,孩子的爸爸得知這個消息,竟捲款後銷聲匿跡。
「呵呵,生了就要負責。」育兒過程雖然辛苦,林宜蓉卻堅強面對。
兒子不僅發展遲緩,還有癲癇與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等情形(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 ADHD),經轉介,接受伊甸早期療育服務。
「沒有伊甸,撐不下去。」回首兒子接受早療的那段時期,林宜蓉心存感激。
兒子被確診為發展遲緩,新手媽媽與單親媽媽的雙重身分同時降在她身上。林宜蓉不怨天尤人,反倒慶幸有父母、醫護人員、社福單位的溫情支持,陪伴母子倆走過早療之路。兒子從早療畢業,她投身志願服務,持續散放這股人情味。
鏡頭轉回三峽服務中心,每日上午10:30許,是送餐的尖峰時段。社工依據服務對象的牙口狀況,將食物剪碎。志工們緊接著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到各戶,傳遞關懷,服務迅捷卻不失細膩,
圖說:志工送餐同時傳遞關懷。
身為送餐志工的一員,林宜蓉閱覽了許多弱勢家庭。有些服務對象會有自卑感,志工上門送餐時,不願意面對面。
「我比較雞婆,要見到人。」林宜蓉笑著說。她深知,志工送餐實為確認獨居者安好的關鍵時刻。
久而久之,有些服務對象,也向志工敞開心房,八旬的蔡阿嬤即為一例。
蔡阿嬤與夫相依為命,他們的住處位在六樓的頂樓加蓋。公寓沒有電梯,年長者出門較費力,幸而有林宜蓉爬樓梯送餐,為兩老暖胃、暖心。豈料,蔡阿嬤的丈夫癌逝,她哀傷到有憂鬱的傾向。在社工林淑華殷殷鼓勵下,蔡阿嬤始走出家門,參加三峽服務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活動。
圖說:送餐服務暖胃、暖心。
「日頭驚黃昏,月娘驚天光……」長輩們在台語歌唱班認真學唱,班上有蔡阿嬤的身影。
下課後,蔡阿嬤熱絡與人互動,眾人喜見她漸漸走出喪偶的傷痛。
圖說:蔡阿嬤台語歌唱班下課後,與林宜蓉熱絡互動。
蔡阿嬤是個正面的例子,但林宜蓉觀察到,不少男性服務對象即使肢體沒有障礙,也不願意走出家門。
「男人退休不愛出門。」林宜蓉以退休的父親為例。她的雙親皆年長,媽媽生活積極度高,爸爸則總待在家睡覺,近年罹患了失智症。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資料,保持社會參與,及人際互動,有助預防和延緩失智。鼓勵長者多有人際互動,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之一。
身為早療和長照的家庭照顧者,林宜蓉有感,孩子還可以要求,對父母就行不通。失智的父親拗性賴在床上,她也沒轍。
「送餐其實是一種喘息。」林宜蓉開朗表示,走出來當志工,才不會成天與兩老「大眼瞪小眼」。
圖說:林宜蓉表示,送餐其實是一種喘息。
當志工不只服務社會,還能紓解長照的壓力,更是給兒子絕佳榜樣。
打從兒子上小學起,林宜蓉不時邀約他一道送餐。她希望兒子學會珍惜與付出,別認為什麼事都是理所當然的。
兒子是慢飛天使,反應跟一般學生有落差,讀小學時,不乏被同儕嘲笑、霸凌。某日,林宜蓉入班,目睹兒子的早餐被好幾位同學搶著咬,那畫面簡直像群鯊爭食,令當媽媽的頗為震驚。因為,兒子的早餐是班導師為「高風險家庭」申請的資源。
林宜蓉沒有憤世嫉俗,或以惡報惡。一面,她考量兒子將來長大仍得適應社會,這是現實的一部分,過度保護孩子並非她所採用的教育方式。
另一面,她邀請兒子加入送餐志工的行列,送餐對象不單是長者,患病的、貧弱的、精神障礙者等皆有之,藉此看見社會上有更多弱勢家庭,需要扶他們一把。
圖說:扶弱勢家庭一把,他們會再站起來。
「不要把小孩養得太玻璃心。」林宜蓉笑著說:「要樂觀,勇敢去嘗試。」
當年的慢飛天使,轉眼間已18歲了,正攻讀電競科。林宜蓉樂於付出、關懷弱勢的正面榜樣,正是傳承給兒子的珍寶,蘊含起飛翱翔的力量。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5.05.16 NO. 459
全台志工招募訊息,請看這邊 https://volunteer.ede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