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一年出現一次,世界卻不能沒有一天沒有媽媽。在此透過11位女性的小故事,一窺不同人生階段的「媽媽」們,向偉大的媽媽們致敬。
文|朱聖恩 攝影|蘇麗華、何坤益、陳韋儒、何維綱、王致尹
兒子大便了!
王玥茹熟練地幫兒子洗屁股,正預備要擦乾,有一股暖流突然在雙腿漫開。原來,這小傢伙居然又大便了!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慌忙接住滴滴答答的屎。
「這沒什麼,我也接過兒子的嘔吐物。」王玥茹淡定地表示。
有時餵完奶,幫兒子拍嗝,「哇!」的一口就吐奶了,怕沾到床單,趕緊徒手接吐奶。兒子還太小,不會控制,有一次尿到自己臉上,不會哭、也不會叫,倒是一旁的公公看到才發現。
「當媽媽就是把屎把尿。」
圖說:有了孩子後,王玥茹看小孩的眼光不一樣了。
當媽媽的力量
從前,對小孩興趣缺缺,王玥茹本來是不打算生育的。因為先生是獨子,預備踏上紅毯前,已作好非生不可的心理準備。
歷經懷胎、生產,從月子中心回到家,面對成天哭的嬰兒,原本開朗個性的她此時才體會何以會有產後憂鬱症。產假結束,回到職場也是一種「喘息」,可以分散心情,已當媽的同事大方分享媽媽經,彼此加油打氣。下了班有神隊友,與先生輪流照顧兒子,新手媽媽在育兒過程倒吃甘蔗。
「現在覺得小孩都好可愛!」有了孩子後,王玥茹的眼光也不同了。
如有神助的神隊友
每天在家庭、職場長程通勤的王詩慧也慶幸有位神隊友。
懷孕期間,先生悉心保護防滑倒、體貼的孕期護理。兩個孩子到世上報到後,一同分工、彼此幫補,讓她感受到有力支持的幸福。
夫妻倆同在對家庭友善的職場工作,曾有獵人頭挖角先生到較高薪的工作,衡量陪伴孩子的時間比金錢更珍貴,遂捨棄了跳槽的機會。夫妻倆的價值觀也帶入對孩子的教養。
「媽媽,如果我考100分,送我小米手環好嗎?我同學都有。」
「媽媽,我想換新的橡皮擦。」
「你的橡皮擦還這麼大顆,還可以用上一陣子。你知道嗎?偏鄉有很多小朋友資源是沒有這麼豐富的。」
接觸了伊甸對偏鄉弱勢兒少的服務有感,王詩慧教兒女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
圖說:陳品臻很享受接送女兒的甜蜜時光。
教兒女分辨「需要」與「想要」
「媽媽,XX用的是iPhone。」
「媽媽,XX家寒、暑假都去歐洲玩。」
陳品臻女兒的學校位在明星學區,班上同學言談間難免有比較,她明白讓女兒知道,只要對她們學習有益處的就不會吝於添購。如果只為在同學間出風頭,陳品臻就教女兒學習分辨「需要」與「想要」。
生的兩個都是女兒,享受到女兒們的貼心與女孩兒特有的細緻,卻也有生女兒的擔憂。小燈泡事件發生後(隨機砍殺孩童事件),更引起家長對孩童安全的擔憂。由於先生的工作是三班制,接送女兒就成了陳品臻的例行公事。這段車程也是母女三人的甜蜜時光,兩個女兒搶著分享學校發生的事,陳品臻也向女兒聊自己工作上的酸甜苦辣。常常有聊不完的話,總覺得車程不夠讓她們訴說白天發生的事。回到家,寫功課的寫功課,忙家事的忙家事,反而不容易聚在一起聊天了。
媽媽有時也想「一個人」
相對有兩個女兒,陳盈君則是生兩個兒子。由於先生是軍職,母親和婆婆又都已辭世,照顧孩子得靠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從前當社工時,晚間到案家家訪,還帶著大兒子一起加班。當媽媽就是職場與家庭兩頭跑,將時間表調成適合養育孩子的作息。不像單身時可以逛街、拚週年慶。
男孩子精力旺盛,她每天都得帶兒子到外頭散步、騎單車,藉此消耗體力,否則兒子們晚上會睡不著覺。有一陣子連續下雨,兒子在家拍球、玩耍,為不吵到鄰居,只好帶他們到附近的賣場逛。
「不是說好都不要分開嗎?」
圖說:兒子的童言童語逗笑了陳盈君。
有一回,陳盈君想到附近慢跑運動,兒子竟抱住她的腿,哭得難分難捨。兒子的童言童語聽得甜在心裡,當媽媽其實仍希望有獨處的時光,或是跟朋友吃飯,或是上健身房,留一點喘息的空間。
那時兒子年紀還小,現在都要升國小五年級了,很快就進入青少年的階段。陳盈君一邊回想兒子還褓抱在懷中哺乳的可愛模樣,一邊遙想將來孩子獨立離巢,不免有一絲惆悵。
海海人生 盼子安好
談到孩子獨立,浩浩的媽媽更有體認。
圖說:浩浩與媽媽用手語一起玩遊戲。
浩浩出生時患有小耳症,因聽力障礙連帶影響與人的溝通。浩浩爸爸從事漁業,近年間,幾位至親的家人相繼過世,使浩浩媽媽有感人生就像海象一樣無常,期盼把握早期療育的黃金期,讓兒子接受療育。
經過一段時間的手語學習,浩浩和媽媽溝通變順暢了,減少了猜不對意思而懊惱的情形。每天在東港早療中心進行的課程讓4歲的浩浩自理生活的能力大幅進步:自己吃飯、收玩具、打翻杯子自己擦拭等。此外,在早療中心建立均衡飲食的習慣,挑食得到改善後,長到正常體位,抵抗力也隨之提升。
然而,這些都是浩浩媽媽在家中面對不同的早療意見努力走來的。
「我和先生無法一輩子照顧浩浩,自立的能力卻是帶不走的。」
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想很遠了。
媽媽的擔心
李春燕的兒女雖然只有國小的年紀,在她歷經父親中風的長照之路後,和先生有了共識:現在就買好長照險,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不造成子女的負擔。但是子女該對父母的孝心與親密感是不容打折的。
圖說:李春燕與先生有共識,為子女的將來,現在要好好照顧自己。
照顧失智長輩的照顧服務員楊芳玲,聊到所照顧的一位95歲獨居長者,雖失智卻渴望與家人有親密的互動。感同身受地設想自己也變為獨居老人,忍不住淚漣漣。楊芳玲的先生安慰她:「想太多了,別嚇到女兒。」
有的媽媽擔心兒女未來,有的媽媽成為獨居老人。已是少子化社會的台灣,無論是否歷經懷胎九月,女性們處處扮演媽媽的角色,不僅照顧自己的子女和家人,也照顧別人的孩子,甚至也照顧別人的父母。
圖說:疼惜獨居長輩,楊芳玲不禁感性落淚。
敬天下「媽媽」
今年85歲的歐阿嬤,先生和一雙兒女皆早她而逝,目前獨自生活。幸得有信仰為支持,又有屏東當地社工的關懷。今年伊甸象圈工程經理人蔡佩蓉聯繫相關資源,得以實現回到闊別70年的故鄉的夢想。歐阿嬤的子女未能陪她回鄉的夢想成真了。
圖說:蔡佩蓉與歐阿嬤在佳暮部落。
不例外,嘉義早療中心組長黃玉瑩和周俸存,每年都淚灑畢業典禮。陪伴慢飛天使超過3,650個日子,年年用嫁女兒的心情歡送畢業生。
圖說:黃玉瑩(左)與周俸存(右)陪伴慢飛天使成長。
歐阿嬤和嘉義早療中心的孩子們都是由「不是媽媽的媽媽」們一同關懷、呵護,她們也許不會被稱頌,但真心的付出,真情不換。
媽媽在我們的心目中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社會需要「媽媽」,感謝所有媽媽的愛與付出,讓我們有一天也可成為祝福別人的另類「媽媽」。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NO. 411 2021.05.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