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名廣播主持人轉型為帶領成長團體的諮商師,又歷經婚姻低潮、罹癌等…重大考驗,現年73歲的陶曉清,和多數人一樣都在無常的生命洪流中翻滾;但她始終秉持著「過有意義的人生」信念勇往直前。不斷透過「覺知」和「積極行動」轉化困境;老之於她,成為智慧與圓融的表徵,亦是最佳的生命禮物!
文|黃珮瑜 圖片提供|陶曉清
從19歲開始便與廣播結下不解之緣的陶曉清;除了是知名電台主持人,也在70年代成為民歌浪潮推手,還被喻為「民歌之母」。看似順遂的廣播職涯,卻忽然有了大轉彎,成為傾聽、引導他人生命的諮商師,箇中原委不免令人好奇。
陶曉清說,最初是為了讓民歌演唱會的演出形式更多元,所以請了卓明導演來指導歌手們做表演訓練。當時導演將正在學習的心理劇應用在課程中,引發了她的興趣。1991年也曾參加過由呂旭立基金會所舉辦的「家庭重塑課程」,雖然獲益良多,但礙於名人身分,在國內無法真正敞開心胸地學習。92年在卓明的建議下到加拿大海文學院進修,加布歐拉島上自然的風光,以及能盡情探索自我的學習經歷,都讓她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也成為她一再重返進修的動力。
1996年在當時洪建全基金會執行長簡靜惠的引介之下,認識了生命導師陳怡安。之後更成為他的助教團成員之一,更在陳老師的鼓勵下,第一次帶領自己設計的工作坊。而與海文學院的緣分,透過自費學習與擔任課程老師的口譯員等方式一路持續著。原本僅是個人的探索與精進,最終在種種因緣的匯聚下,於64歲那年取得畢業證書,正式成為合格的諮商師。
她認為廣播與諮商師兩者本質同樣是分享,但廣播是透過電波傳遞給不特定對象,而帶領工作坊或是讀書會,則是小眾而且面對面的接觸,在互動的回饋上會更直接。一個是多而廣,一個是少而精,兩種工作的成就感不相同,但她都樂在其中。
在病中學習慢活,追尋有意義的人生
67歲那年,確診罹患乳癌第一期。從6月初發現到6月底動完手術,陶曉清以正面態度迎戰病魔。雖然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而早有心理準備,但在化療、放療的過程中,情緒的起伏和生理機能的摧折,都讓她不得不放下自尊接受別人的幫助。此外,生病的過程也促使她再次檢視自己想過「有意義人生」的信念。
長女身分加上從小就是不用父母擔心的乖乖牌,所以一路以來都鞭策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過去習慣將行程表填充的滿滿,而忽略了對自己需求的照顧。生病後,成長課程的學習起了很大的安頓作用,也從每個選擇的取捨中更加認識、愛惜自己。
覺知承擔跟自我照顧,讓熟齡生活更圓滿
除了病,老也是許多人在意的關卡。她坦言,年輕時對「老」的想像聚焦在衰退跟失去,所以覺得很可怕。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的歷練增加,在待人接物的思慮上反而更加周全,逐漸放下對與老的成見。等到正式邁入老年後,更能放下過去想掌控一切的心態隨遇而安。唯一的抱怨是,體力與精力的確大不如前,例如即使很想出去當背包客,但考量現實,也只能認分的放棄。
問她對熟齡生活是否有什麼心得可供分享,她認為每個人看重的目標跟意義不同很難一概而論,但有覺知的去承擔選擇,且更加為自己著想這一點卻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一邊付出一邊埋怨,熟齡之路才會越走越順暢。
雖然現在生活不再趕趕趕,但平常日子可是沒有閒著。除了不定期的成長工作坊,以及替「乳癌病友協會」,主持網路電台《牽手之聲–Can Cheers》之外,每週還會去雲門上課運動,學習了8年的日本棉紙撕畫也持續創作。讀書會、旅行、追劇也會納入行程之中。一面學習放慢腳步,又盡量把握機會充實生活;真正有意義的生命,原來是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盡情貢獻自我、兼愛世界。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5.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