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香港保良局安老及康復服務交流團一行人參訪伊甸新北居家式長照機構。)
文、攝影 | 謝馨霈
為了建立統一且清楚的標準,以描述與分類人類健康狀況,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提出「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這套工具可廣泛應用於醫療、教育及社會領域,自2007年起,臺灣將ICF導入身心障礙者的鑑定評估與福利服務體系,歷經十餘年制度轉換與實踐,逐漸成熟。
而香港尚未全面採用ICF的評估機制,為了得以廣泛應用,致力於社會福利的香港非營利組織,紛紛到臺灣交流。保良局即為其中一團,以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社會工作員為主,共10人,展開為期3天的社福單位參訪,汲取經驗,期盼推動ICF在港運用。
(圖說:香港貴賓們專心聆聽簡報,中間不時提問,了解伊甸長照運作模式。)
一窺臺灣長照現場 運作實務的經驗對話
「每一代香港人都會認識保良局,見過它不同的面貌,但背後其實是同一份心志……」一部短片,帶領與會者細品「保良局」的信念傳承,追尋靈活貼心的服務軌跡。
是日,在伊甸基金會新北居家式長期照顧機構,由主任張瀞文領銜團隊,與來自香港的保良局開啟專業交流。此次座談聚焦於臺灣的長照實務運作,團隊涵蓋三峽、鶯歌、樹林等區域,透過居家長照團隊的分享,呈現臺灣長照的運作與挑戰。同時,雙方進行對話與互動,深入探討服務流程、照顧模式,以及兩地制度對照,激盪出寶貴的實務與制度思維。
(圖說:伊甸新北居家式長照機構主任張瀞文(左)領銜團隊,與香港保良局團員分享臺灣長照服務模式。)
在臺灣,為了讓民眾快速、方便取得長照服務,只要撥打「1966」專線,且符合申請資格,照顧管理專員就會到家,透過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ADL),判定個案的失能等級。評估確認後,與個案及家屬討論,依需求擬定照顧計畫,並媒合鄰近居住區域的服務單位,進行簽約和啟動服務。
組長陳宜菁指出,雖然個案由政府指派,但實際安排上仍需綜合考量服務員的出勤地點、交通動線與安全因素,因此會以區域劃分方式進行服務調度。以三峽為例,目前有30位服務員服務約290案;樹林則由18位服務員服務約100案。人力配置也會依照各地實際服務需求與個案使用頻率,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每位服務員的負荷平衡,兼顧服務品質與效率。
個案管理員呂佳歡補充,個案或家屬若提出「陪同運動」需求,需視情況安排合適人員。一般陪同可由居家服務員協助;若涉及疾病或需專業動作設計,則需申請「復能服務」,由個案管理師擬定計畫送審,經核准後由治療師入家提供指導服務,並視狀況滾動調整,以協助達成復能目標。
香港則是實施「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畫」,以「錢跟人走」、「能者多付」及「混和模式」等原則運作,強調使用者的選擇權與靈活性。長者可以在獲得服務券後,自由選用或轉換計畫下的認可服務單位、項目與服務量,還可以同時使用「日間護理中心」與「家居照顧」等不同類型的照顧資源。此模式較依賴使用者自主選擇,部分機構亦需積極宣導,以提升可見度與服務涵蓋率。
相比之下,臺灣則由政府依地區指派服務,透過公部門與合作機構共同執行,著重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地區服務的即時性,避免資訊不對等與服務重疊,提升整體服務效率。
(圖說:席間,伊甸新北居家式長照機構安排貴賓們體驗手作綠豆糕。)
ICF精神內涵仍在 實務操作已在地轉化
會中,雙方更深入討論ICF應用的實務經驗。香港代表說明,當地「安老服務」需由社會福利署指派評估員執行評估;而「安復服務」則由機構治療師進行個案評估並啟動服務。由於政府目前尚未明訂操作指引,ICF的應用多仰賴機構自行研究與內部整合,標準難以統一。
反觀臺灣,ICF主要應用於身心障礙者鑑定與資格審定階段,評估四大面向:身體功能、身體構造、活動與參與,以及環境因素,並加入需求評估機制,透過評估,依身心障礙者個別需求,提供適切之福利服務。待進入服務環節後,雖然並非每一階段都明確使用ICF工具,但精神仍貫穿整體照顧流程。
伊甸新北居家式長期照顧機構主任張瀞文分享,臺灣在推動ICF的早期階段亦曾面臨標準不一的狀況。自2002年起,評估人員需要接受政府課程與考核,逐步建立對ICF的理解與應用能力。2005年後,透過多次跨機構會議建立共通標準,將個別服務計畫(ISP)轉化為對應ICF架構的個別化家庭支持計畫(IFSP),並逐步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接軌,強調身心功能與社會參與的整合性照顧。
兩地交流共學 推進ICF實踐願景
無論是臺灣制度的系統性發展,或香港在尚未標準化階段的實務探索,都展現出ICF作為國際通用評估工具,在照顧與康復服務中的高度潛力。未來如何兼顧標準化與在地化適用的基礎上,協助第一線工作人員有效落實,將成為臺灣與香港持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方向。
(圖說:香港保良局與伊甸進行交流,會後互贈紀念品,並合影留念。)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5.04.21 NO.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