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何維綱

 

原本住在台中的鄭和雄一家,遇到1999年的921地震,房屋半倒成了危樓。於是喜愛大自然的鄭和雄,舉家搬遷至太太陳麗惠位於高雄杉林的娘家,著手養蘭事業。不料,2008年的卡玫基颱風辣手摧花。憑著「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的精神,他借貸再加碼養蘭。無奈,2009年無情的莫拉克風災把土地都給沖走,5分地只剩下2分。

 

陳麗惠回想起那年的8月8日,她火速收拾行囊準備逃命,一家子帶不走的家當,只能任由颱風蹂躪。

 

當時新聞媒體報導災情以山區為主,平地的災情較被忽略,其實平地受災情形不亞於山區。由於住屋遭風災嚴重損毀,鄭和雄一家被安置到杉林大愛園區的永久屋。園區裡有來自那瑪夏、桃源、甲仙及六龜的災民,他們各為客家、閩南、原民、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皆因受災相聚於此。

 

產業以農為主的杉林,風災前青壯人口外流。因風災湧入上千名災民,杉林人口豐沛進帳。為穩定災民的生活與就業,政府積極挹注資源協助災後重建,亦不吝投注資源在弱勢家庭兒童的課後照顧上。

 

待社區重建的階段性時期已滿,政府資源不再支持「課輔」的就業方案,社會大眾對災後重建的關注度隨著時間被沖淡,大愛園區得另尋資源投入課後照顧。

 

課後照顧資源頓失,青黃不接,管委會拜託有幼教背景的陳麗惠,志願服務幫忙園區裡的課後照顧。感念社會大眾從921地震一路到莫拉克風災伸出援手扶持受災戶,陳麗惠義不容辭地答應。怎料,管委會一口氣送來了40個孩子,顯示出課後照顧的需求之大。

 

災難發生時,新聞媒體大幅報導,大量物資湧入,民間宗教團體發起興建永久屋,讓災民有棲身之所。然而災後重建,及其後續的衍伸,揉合了各種複雜因子。不同族群離開家園,等同於被迫放棄他們的「根」。例如:部落原是大家族的聚落,互相守望、看管彼此的孩子,遷徙至大愛園區後,人際網路也斷了線。學童放學後缺乏陪伴而四處遊蕩,從園區裡地板上遺落吸食過的強力膠,令人憂心失去保護傘的學童被不法之徒吸收。

 

憑著對孩子們那股放不下的關愛,以及患難中培養出來的生存毅力。陳麗惠與課輔老師持續陪伴孩子,篳路藍縷,於2020年成立了「高雄市杉林區齊心兒少關懷協會」(以下簡稱『齊心兒少』。

 

圖說:齊心兒少關懷協會的孩子們。

圖說:陳麗惠與齊心兒少關懷協會的孩子們。

 

除了週一到週五放學後的寫作業陪伴,齊心兒少還規劃了與社區多元文化結合的舞蹈、攝影、親土教育、環保小尖兵等課程。讓孩童在課業之外,經由多元探索,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所長,發展出生存技能。例如:製作節慶美食與長輩同享,促進老幼共融,凝聚社區情感,孩童也藉此訓練組織、領導的能力。

 

齊心兒少的成立就是希望能從在地兒少的角度,提供適切的陪伴與培力。所以縱使有團體表示可以提供課後照顧的資源,卻有既定服務框架限制之虞。站在以兒少福利的立場考量,協會轉向與社福單位合作,其中一個就是伊甸基金會。

 

齊心兒少向伊甸申請了象圈工程計畫的課後照顧模式。一面,伊甸尊重齊心兒少是歷經災後重建的背景脈絡形成的在地課後照顧模式,順其適性發揮。一面,伊甸也開設課程,讓課輔老師彼此交流,老師不是只靠燃燒愛心、單方面付出,也能得到支持和賦能,繼續穩定為社區提供課照服務。

 

此外,擅長陪伴學童的課輔老師,未必熟悉向外申請資源的作業流程。鑒於能長期陪伴小象(兒少)的終究是大象(在地社區工作者),伊甸象圈工程經理人一路耐心陪伴大象,以教育訓練、討論等方式提升大象的成長。

 

「低年級要把基礎(習慣養成)打好,然後大的會教小的。」陳麗惠說。

 

週六的上午,正是齊心兒少忙碌的時候,孩子們整齊有序地席地而坐,聆聽陳麗惠說明「環保小尖兵」的活動。廚房裡料理午餐的大廚、二廚,正是齊心兒少從前課輔班的學童,長大後抽空回來幫忙照顧學弟妹。

 

074圖說:課輔班長大的孩子回來展廚藝。

圖說:課輔班長大的孩子回來展廚藝。

 

「麗麗老師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的老師?」有人向孩子問到。

「麗麗老師是很老的老師!」孩子天真的回答令陳麗惠哭笑不得。

 

少有人像陳麗惠一家經歷過三次重大天災,仍在受災後將復原的力量,化作長久陪伴孩子成長的動力。從小朋友的回答中,也顯示了課輔班缺乏長久穩定的師資人力,以致災後投入陪伴課輔多年,陳麗惠仍得獨挑大樑。

 

帶著孩子們在大愛園區內撿垃圾,分類回收。一路上,見社區住家懸掛的旗幟:中文春聯、原民圖騰、越南文海報、印尼文布條等,顯出社區居民多樣性。孩子們有的嬉鬧,有的認真聽老師指示分類。原本有居民對課輔班帶孩子資源回收有微詞,經年下來,逐漸肯定齊心兒少培養孩童公民意識的用心。

 

圖說:環保小尖兵—培養孩童公民意識。

圖說:環保小尖兵—培養孩童公民意識。

 

豐盛的午餐過後是學童的午休,亦是陳麗惠抽空處理行政的時間。

 

「老師,我們睡午覺在聽歌。」一個小朋友跑來報告。

「聽歌!誰放的?」陳麗惠問。

「是XXX放的。」小朋友答。

「請XXX過來。」陳麗惠指示。

 

她手邊處理的事不斷地被小朋友的「告狀」聲打斷,眼睛還瞄到另一個小朋友未經同意,就把下午活動的飲料給喝了,當下被制止。她猶如電腦開啟多視窗,同時運作、流暢不當機。

 

好不容易挨到午睡時間結束,小朋友迫不及待跳上車。一到田裡,見有飛行傘在農田的上方低空飛行,小朋友興奮地放聲大喊。

 

123圖說:小朋友興奮要去親土活動。

圖說:小朋友興奮要去親土活動。

 

鄭和雄是負責親土課程的老師,田裡種植著檸檬、洛神花、樹豆、玫瑰、甘蔗等種類繁多的作物。

 

「甲仙的芋泥知道嗎?」鄭和雄問。

「知道!」小朋友異口同聲。

 

圍繞觀摩老師示範掘土,撥開泥土,擘去芋頭上突起的瘤。小朋友分組,小手靈動地擘瘤。齊心兒少帶孩子學習從產地到餐桌,親製洛神果醬、蜜餞、檸檬乾、䕃鳳梨豆醬等,陳列在小朋友商店架上。小朋友介紹起他們切鳳梨釀製的豆荸,儼然是個小小導覽員。

 

178圖說:小手靈動地擘芋頭上的瘤。

圖說:小手靈動地擘芋頭上的瘤。

 

169圖說:親土課程鄭和雄老師解說。

圖說:親土課程鄭和雄老師解說。

 

「芋頭媽媽種下去,周圍要留空間採收,才不會傷到子株。」鄭和雄解說。

 

從教室到農地,嬉鬧不斷,呼喚老師的聲音也從沒停過。課輔班用心陪伴學童與田裡悉心呵護作物的畫面交相映。種芋頭、掘芋頭,道出課輔班用愛和溫柔陪伴學童,給他們空間探索,盼孩子們在地扎根、出人頭地。

 

196封底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NO. 430 2022.12.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