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人的台北》自2017年起每年舉辦倡議展覽,今年的主題為「貧窮家年華」。邀請大家發現有關「家」不同的想像,並打開社會中那理解的對外窗。
文|許幀貿 攝影|許幀貿
本篇將帶您走入三間房間,它們有著各自的故事背景來呈現家的樣貌。策展人朱剛勇在此次展覽中提到:「時而顛簸、時而衝突,才是家的主流跟常態。」當我們更深入社會角落,才會發現邊緣者的處境。在台北的某些角落,它需要被看見。
準備祝福:時空行李箱
〈時空行李箱〉由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會員及工作人員共同參展。房間的主角是小Q以及他的妹妹。童年時期的小Q在父母的爭吵及衝突下度過,家中發生的種種都是他害怕、恐懼的畫面。長期受負面情緒影響,小Q被精神疾病纏身。
「我與姐姐先後發病,姐姐目前還在療養院治療;我則住在社區家園,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嘗試透過自己的疾病經驗賺取收入。」小Q說。
後來爸爸再婚,小Q有了位相差30多歲的妹妹。小Q很擔心他的妹妹遭受到跟他相同的家庭待遇,於是準備了一個行李箱,裡面裝滿想給妹妹的東西,期望妹妹獨立自主,並帶著行李的祝福,往與他不一樣的人生向前行。
小Q表示:「我希望能夠為妹妹預備他人生的行李箱,裡面不會太重,也不要什麼都沒有,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被愛護的。」
(圖說:小Q為妹妹準備的行李箱。)
展區分成了兩半,一邊為混亂陰暗的空間,一邊為溫暖溫馨的空間,對照了現實與理想。而展區內有一個破掉的燈泡,裂痕用繃帶貼上。小Q想將它修補,如同他想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一般。
此外,房間內還展出了小Q的畫作。他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的心情、訴說著他的內心世界。像是其中一幅畫作〈勁〉,畫中為一匹奔騰有力的馬,馬鬃、馬腳勾起來有漩渦。小Q在原生畫冊《反芻日常》寫道:「妹妹屬馬,我希望她像馬般,能夠盡情地奔跑,很有力量;人生一路充滿著勇敢去追求目標,有一個開闊的天空是她可以看得見的。」
(圖說:小Q在活泉之家創作的〈勁〉)
租不到屋: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
走進下一個房間,帶大家來看看「租屋」到底有多難?
此展由人生百味及崔媽媽基金會共同策畫,探討「實際形體的家」。大家常說,家是最好的避風港,然而家可能也是部分群體用盡氣力追尋的所在。那群人們來自孤立無援的單親家庭、行動不便的身心障礙者、往往被拒於門外的獨居長者……等等,弱勢者心中的家,到底在哪裡?
年邁的林大哥與李大哥有中風疾患及行動不便,長期居住違法貨櫃屋的他們在被發現後被迫搬出,然而,租屋卻屢屢遭受阻礙。年紀長、身心障礙的因素使得多數房東將兩位大哥拒於門外。直到社工及非營利組織協助,才得以入住於一間公寓。
公寓中捐贈的冰箱,像是兩位大哥的小天堂。他們提到,「以前在貨櫃屋時沒冰箱,東西很快就會壞掉了。現在有冰箱,可以從裡面拿自己冰的飲料出來喝,很爽快!」
展覽中指出,在台灣有八分之一的人租屋。租屋困境者除了面臨租金困難,願意租給弱勢者的房東占少數,又或是只有不安全的環境能夠容身,如違法隔間,因此就算有政府補助申請仍可能受到挑戰。尋一個安憩之處,是他們最小卻也最大的心願。
(圖說:林大哥、李大哥終於有了新租處、新冰箱。)
家不是家:日常Everyday Life
另一個展區裡,天花板上吊掛著課桌椅,牆角則是散落一地的教科書與考卷……名為「日常」的展區中,感受得到處於邊緣的孩子最真實的聲音。
展區內還設有一個小空間,關上燈來,感受那些刺耳、不堪的言語環繞在整個房間。這來自長期生活在邊緣求學孩子們的親身故事,從小生長在不健全的環境,他們變成了社會公認的「愛玩」、「不懂事」、「壞孩子」、「社會敗類」。一個孩子就此墮落,標籤再也沒有辦法擺脫。
(圖說:孩子看似兇悍堅強的外表下,內心充斥無法癒合的傷口。)
策展人之一陳品竑表示:「家並不單代表一個型態,而是有人能接住的環境。」會想讓你逃離的地方,那就不會是家。
雜亂的布景象徵著衝突的當下,孤獨的小房間則是將孩子在無助的環境之處境重現。由微光盒子做為團隊的「日常Everyday Life」展區,濃縮呈現的是孩子那一幕幕的日常,任何一個所看見、所聽見的,都是他們真切歷經的場景、是改變他們一生的印記。
打開理解的對外窗
走出展間,踏出了那承載太多身在台北邊緣故事的空間。外頭空氣流通、撒落了一地的陽光。這截然不同的感受,不禁使人聯想到,或許人們試著去推開那理解的對外窗,邊緣者們、租屋者們也能感受到這樣的陽光吧!
而展出的那一隅,僅是社會上的一小部分。在許多人看不見的地方,他們都還在找尋自己心中真正的家。那麼,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您的答案是否也有所不同了呢:
「在你的想像中,『家』是什麼樣子的呢?」
(圖說:民眾留下溫暖文字鼓勵展出者。)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12.14 NO. 43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