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有機會到美國進修兒童福利課程,週末課暇,教授接待我們到家烤肉。美國獨棟家庭大多有前庭後院,前庭的大片草坪是住家的門面;教授解釋一片綠茵草坪,可以緩解太陽輻射,可以平衡空氣濕度,整理過的草坪綠地,不只帶來美感,也帶來住家的親和力,更是主人體面的象徵。
(圖說)劉姐當年的老家已被拆除,院子的烏臼樹卻被保留下來,尹可名站在樹前懷思,彷彿感受到劉姐當年的勉勵。
文|尹可名 攝影|鄭逸民
美國的聖誕樹
教授住家的後院,種植李子樹、蘋果樹,季節盛產果子,成為季節最鮮的果實;後院最有看頭的是一顆超過三層樓高,呈尖塔形的杉樹,當繁盛茂密時,像極了一棵聖誕樹。教授說:聖誕季節來到,必定在樹的周圍,圈上聖誕燈泡和飾品,加上小禮盒、禮物,朋友來家裡,可以邊烤肉、邊抽禮物帶回家;樹梢枝翹別有張張的聖經經文金句卡,更可以邀請大家分享自取的「恩言」卡片,互相分享及勉勵。
這時,我的內心想著──原來聖誕節可以那麼曼妙,改天也可以「砍」一棵杉樹來佈置佈置……。教授似乎知道我的心思,立即補充:栽植樹木需要十年,培養人才需要百年。種樹不砍樹,不只環保,還可以救地球!三十多年前,我就這樣被教育聖誕節與樹的珍貴學習。
伊甸的聖誕樹
當認識劉俠劉姐之後,正好也從其對「聖誕節」與「樹」的感受,體驗到生命的昇華。那是在1983年12月伊甸成立一週年又隔二週,伊甸首次辦理聖誕節活動,我剛好躬逢前所未見的「盛會」。會稱為盛會,是因為有很多身心障礙者蜂擁前來參加聖誕節活動,使得位在伊甸當年租用景美溪口街40號辦公室附近的景美禮拜堂,當天擠滿了坐輪椅的、穿鐵鞋的、撐拐杖的、視力障礙的、聽語障礙的、顏面傷殘的,還有智力障礙的朋友,不只座無虛席,還佔滿了走道。
當年代的無障礙建築、交通環境仍然障礙重重,但是身心障礙者如同解放許久未曾出門、脫離枷鎖桎梏的心靈,只要伊甸的活動通通能吸引多人參加,他們不只渴望「出去走走」,也渴望找到心靈的安慰;伊甸是身心障礙者的生命燈塔,而劉姐則將福音是好消息,給予最直接的前引。許多身心障礙者一生中第一次在教堂看見滿有閃亮的聖誕彩條、彩燈,還有掛滿飾物卡片的聖誕樹,他們開心地看見希望。
我知道劉姐不是要用聖誕樹的耀眼奪目的裝飾吸引來參加的人,而是希望藉著聖誕節背後的真正意義,帶給世人盼望的彌賽亞降臨的救贖信息,傳遞給來參加的朋友,期望藉著「伊甸栽種、教會澆灌,之後上帝自然帶領他們走出多年困苦,得著平安喜樂。那次──極為成功的聖誕盛會,是栽種在我心中難以忘懷的聖誕節慶,是真正要「做在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的種子。
如一顆樹栽在溪水旁
問劉姐何以如此,在身體狀況仍然需要仰賴止痛劑,好控制那類風濕性關節炎產生的大痛、中痛、小痛、劇痛、狂痛的煎熬,卻願意堅持成立伊甸基金會,還能創作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勉勵在軟弱困境的人們。
劉姐早期寫作具有對「生病體悟」與「自然花草」的壯闊體驗,到後期「生命成長」與「社會關懷」成為寫作中的關鍵詞,都隨著順從「造物主」的帶領,成為「行善的器皿」。使劉姐創作意識題材越發清晰,主題之於她的創作,已經從寄寓逐漸轉化為體驗感受的象徵;換句話說,「寫作」這個行為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寫什麼」的範疇,自然和花草只是通往創作的提示,寫作本身已經融入劉俠自己是劇本,獨立且存在的意義,就像是藝術家所說:「我是要畫『畫』,而不是畫花草。」
對於劉俠(杏林子)而言,創作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的寫作都是全新的實踐,即便面對的是同樣的「一支筆」和「一張紙」,也難以預期最終呈現的結果。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劉俠的寫作靈感,愛與關懷的實踐更像是她日常生活裡的一個節點,從中體驗出無限的文學內容。這是劉俠寫作具有時代感大愛的所在,在那些似花而非花的迷離之間,不會是預期中的微妙自然或細微花草,而是「天地無限廣,歲月不愁長」遼闊無垠的天地宇宙,盡收在創作靈感的聳動中迸發。
除了愛一無所有
COVID-19 患者可能經歷後遺症之一是呼吸問題,最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缺氧與咳嗽。在染疫後,出現呼吸問題是很常見的,可能無法像以往一樣呼吸順暢。當感染COVID-19等疾病導致逐漸缺氧,身體會啟動協調與代償,有可能造成「快樂缺氧」,患者不一定能覺察呼吸衰竭與肺部病變狀況,等到缺氧症狀發生時,可能已經惡化到需插管或使用呼吸器的程度。
兩篇〈溪邊的樹〉
- 怎麼樣從破碎中肯定生命的完美,怎麼樣在烏雲密佈的時候為自己製造一個太陽。」
溪邊的樹不需要裝飾聖誕彩燈,自然青翠;溪邊的樹不需要點綴亮晶晶的星星,也自然散發光彩;溪邊的樹不需要怎樣完美的枝芽發展,都是上帝最美的賜福。感謝上帝,認識劉俠劉姐之後,從伊甸的「聖誕節」、「聖誕樹」,進而到劉姐的終末文章「溪邊的樹」,體驗到生命的昇華,殘缺的外表都有美麗的靈魂,都是上帝眼中的至寶。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2.12.16 430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