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再設計 就業更容易
位在岡山工業區的一間廠房裡,維妮正依著她的清掃計畫做廠務整理,移動間,她穿著矯正鞋亦步亦趨地行走,腰間繫上護腰避免傷害,患有中度肢體障礙的她在這裡工作穩定,友善職場對待,讓她就業路上順遂。
文│王錦萍 攝影│蘇麗華
目前分類:無障礙生活 活出精采與自在 (133)
- Oct 14 Wed 2015 09:51
職務再設計 就業更容易
- Oct 14 Wed 2015 09:42
輔具幫忙 生活更給力
輔具幫忙 生活更給力
一場車禍,導致郭先生重度肢體障礙、傷及腦部,四肢只剩右手能勉強活動。透過輔具、建構家中的無障礙環境,助他重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文│賴慶榕 攝影 │李蒼瑀
- Oct 14 Wed 2015 08:46
阿樑的翻轉人生
阿樑的翻轉人生
正值中年的阿樑,曾因行動不便困於一寸方地數十年,自從他順利申請到電動輪椅後,生活大大地改變了,不僅能與好友外出用餐,也能上賣場為自己添購生活用品,更是那份自由讓他整個心境大大的轉變,終於卸下自己對家人照顧的歉疚感,踏實地過起新生活。
文│顏素蘭 照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 Oct 13 Tue 2015 09:27
障礙者的無礙生活

全台灣百萬個身心障礙者,你曾參與過他們的生活嗎?或許一道兩公分的門檻就能將空間劃分兩地,讓自由與他們各佔一方。久了,剝削的尊嚴會侵蝕他們,成為不自信的人。而伊甸藉由服務和輔具,給予他們自主的能力,活得像個人。
文|陳玠婷 攝影|李蒼瑀、何坤益
- Mar 11 Wed 2015 11:24
服務的佳美腳蹤
服務的佳美腳蹤
向第一線服務人員致敬
希伯來書10章24-25節:「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伊甸全台80多個據點,服務對象有身心障礙者、弱勢家庭、失能長者、兒童等,第一線服務人員深入窮鄉僻壤把服務帶到他們身邊,服務腳蹤何等佳美。
- Dec 15 Mon 2014 10:43
超越我的人生障礙
超越我的人生障礙
面對障礙,我們擁有不同方式對待,有人忽視、有人思索、有人解決、有人不害怕。超越是勇敢的選擇,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創造一個不同的未來。
文章│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林明勳
- Dec 12 Fri 2014 15:52
為生命田地種下花朵
命運多舛的周彩文,人生經歷過許多的風雨,中途致殘到婚姻磨難在在考驗著她。憑著信仰,倚靠基督的愛,周彩文努力振作,在生命之田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花。
文│王錦萍 攝影│何維綱
伊甸基金會在台中太平的社區關懷據點,這一季的關懷課程上的是攝影課,名為「生命花田」,不但請來專業老師技術上的指導,並且安排許多出遊行程練習攝影,本期最後一堂課的成果發表會,每位學員都製作了一本專屬相簿,裡面除了有自己的攝影作品,也記錄下生命故事。其中,50多歲的周彩文把相簿命名為「瞧彩文人生過程」,將她歷經中途致障、破碎婚姻所帶來的磨難,以及後來因著信仰重新得力,透過一張張的相片,做出最好的人生見證。
- Dec 12 Fri 2014 15:46
找回幸福生活
找回幸福生活
儘管小兒麻痺造成身體不便,以及年邁母親照料的困難,但透過伊甸等社會福利團體的協助,俊銘的生活日漸上軌道,他也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和母親過著安全無虞且豐富的幸福生活!
文│張雪惠 攝影│林明勳
民國四、五十年代,小兒麻痺病症流行,病毒侵襲整個台灣,當時,一條街上就有多達七個孩子罹患此病, 而2、3歲時罹患小兒麻痺的俊銘,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案例。
- Dec 12 Fri 2014 15:18
讓自己去做勇敢的人
讓自己去做勇敢的人
一個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嬌小女士,內在裝著無比炙熱的正面能量;不去看從小失去的行走能力,不去算環境限制的困難程度,她不設限的自我挑戰,讓她踏上無障礙旅遊之路,飛上高天,越過大海,爬上一千英尺高山山腰,鳥瞰世界,品嘗精彩生活!
文|許佳瑩 攝影|何維綱
- Sep 23 Tue 2014 12:28
許效舜:痛風體會無障礙環境的重要
許效舜:痛風體會無障礙環境的重要
口述│許效舜 整理│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Q:請分享這次和伊甸合作推動「無障礙生活節」的感想。
A:(許效舜答)
在擔任伊甸「無障礙生活節」的公益大使,體驗到以年輕身軀在面對社會每天拼鬥的內容,家裡也許有長輩還有小孩要照顧,就是所謂的「夾心爸爸」非常辛苦。 現在年輕強而有力,有時右邊看小孩;左邊看顧父母;還有自己,如何讓自己健康茁壯,用什麼方式在家裡面處理到沒有障礙,讓家裡也暢通,有一天等我們年紀到了,真的真的,我不用等到有一天,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有痛風,這幾年當中因為年紀大,我下樓能力愈來愈小,爬樓梯愈來愈痛苦,呼籲大家在還有能量、真正有一口氣在,把家裡整理好;有能力時更把周邊整理好,這不僅是為將來的自己鋪路,正如同活動的標語:「幫助現在的他,照顧未來的你。」
- Sep 12 Fri 2014 17:17
生活有愛、輔具無礙
生活有愛、輔具無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車子是人類雙腳的延伸,飛機滿足了翅膀的想像,電話將溝通傳遞更遠,人類的能力有其侷限,而每一樣工具的發明與利用,其實都是基於輔具的觀念而來。
文│王錦萍 攝影│林明勳
伊甸基金會中區的職業重建中心主任黃浩然,他的視力嚴重不足,一邊0.3,另一邊只有0.1,並且醫生已經表示,他將來還會失去這僅存的一點視力成為全盲。
- Sep 12 Fri 2014 17:04
輪椅上起身再舞一次人生
輪椅上起身 再舞一次人生
如何面對人生中一夕之間由光明璀璨豁變為一片黑暗?如何面對伴隨著老化隨之而來的羸弱與無力?在宜蘭教養院生活10多年的住民阿成,年輕時因不明因素導致中途致殘,年紀漸長後更需面對漸漸無力的身體,但單純的他不被年紀、障礙打敗,再一次從輪椅上站起,邁開步伐!
- Sep 12 Fri 2014 16:59
家庭托顧 執行在地安老
家庭托顧 執行在地安老
據內政部統計,大部份的老人們希望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下安老,不用離開兒女們去到陌生城市或養老院。他們活了一大把年紀,曾為社會、國家付出,曾為下一世代奮鬥,他們的心願相當重要也非常寶貴。政府在2007 年核定的「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將家庭托顧列為新型服務之一,提供老人在社區中安養天年的生活新面貌!
文|許佳瑩 攝影|林明勳
- Sep 12 Fri 2014 16:53
植物人的真愛奇蹟
植物人的真愛奇蹟
十年,從植物人的狀態,變成會坐、扶站,有時還能說話,平常能以電腦來表達意念並與外界溝通的一般身障者,符伯禎的爸爸說:「永不放棄就有奇蹟。」
文│王錦萍 攝影│林明勳
回想十年前那個謎樣的夜晚,十六歲的符伯禎不明原因下被發現倒在路邊,路人協助送醫,爸爸說:「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頭部裡面全是血。」緊急手術之後,符伯禎在加護病房一躺就是三個多月,儘管接下來遍尋中西醫,他仍然被宣告成了植物人,昏迷超過九個月。
- Sep 12 Fri 2014 14:06
走出障礙環境 生命亮起來
走出障礙環境 生命亮起來
「這個住址住了三十多年了。」杜姐患有小兒麻痺,家住二樓,隨著身體功能日漸退化,障礙環境處處難倒了她。所幸加裝輔具後,她不用再依靠他人,而能融入社區,自在生活,心情跟著亮起來。
文│王錦萍 攝影│何維綱
杜姐一歲多時患上小兒麻痺,從此不良於行,家境清寒的她,媽媽認為,身障者習得一技之長,能夠獨立謀生更要緊,因此她國中畢業就去當裁縫學徒。杜姐謹記母親教誨:「察言觀色、認份低調。」
- Dec 04 Wed 2013 15:32
愛沒有缺角─沈秋香
繼紀錄片《秋香》上映後,沈秋香的故事搬上大螢幕。這位從小在地上爬行度日、自怨自艾的沈秋香,經歷過旁人的訕笑、對家人的埋怨,憎恨讓主的愛觸摸不到她的心。當她敞開心扉接受主的時候,一切變得順遂,引領她走向馬來西亞身障事工的服事道路。
文│蘇麗華 攝影│Marc
坐在輪椅上綻放開朗笑容的沈秋香一路分享主愛,很難想像過去的她是個極度充滿自卑、怨恨的女子。這樣的她在接受信仰後人生變得截然不同,她將熱情注入到馬來西亞檳城和吉隆坡,幫助身障朋友活出光采。
三歲感染到小兒麻痺,沈秋香只能在地上爬行,體弱多病的她是祖母唾棄的對象,看到她就罵她是「廢物、沒有用的人」,更認定她一定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會得到報應。祖母盛怒之下,將她身上衣服剝光,丟到灶爐旁,任由她自生自滅。一旁心疼的母親只能噙著淚水將她撿回,從此怨恨深植沈秋香的內心,她憎恨祖母;更氣為何母親把她生成這樣。
不被接納 關起心門
- Dec 02 Mon 2013 16:30
把麻煩變成人生前進動力
把麻煩變成人生前進動力
紀錄片《秋香》
- Nov 15 Fri 2013 11:19
為自立生活 身障者上街抗議
為自立生活 身障者上街抗議
身障團體為爭取個人助理服務時數和調整時薪,紛紛走上街頭抗議,高喊:「我要自立生活。」要求政府不要忽略他們權益,才能在社區有自主的尊嚴生活。
文│蘇麗華 攝影│Marc
「我要自立生活」、「生活沒譜、無力自主」、「自立生活‧政府責任別逃脫」,十月的午後,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與一群身心障礙團體共同走上街頭抗議,呼籲政府重視他們的生存權。在現行制度下,身心障礙者可申請的個人助理時數過低,無法獲得足夠的生活協助,身障團體齊聚衛福部,要求政府提高個人助理服務補助時數上限和提高勞動條件,別再漠視他們權益。
- Oct 24 Thu 2013 10:13
擁抱未來 婉婷重拾希望
擁抱未來 婉婷重拾希望
婉婷坐在輪椅渡過漫長的十年,一度消沈。依靠信仰、親朋好友陪伴與心底的聲音,並且參加生活重建服務後,重新找回對生命的期盼。
文‧攝影|陳玠婷
婉婷生病前,是位擁有服務熱誠的社工,工作滿一年之後,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脊椎長了腫瘤,徹底打亂原有的生活,生病、開刀的難關度過了,以為身體會漸漸康復,卻在放射線治療後雙腳無法施力,舉凡移動、廁所、洗澡都需要協助,外出依靠輪椅行動,從助人者變成受助者,無法與母親共同負擔家中經濟、照顧重度腦性麻痺的妹妹,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婉婷一度陷入自責、低沉的情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