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托顧 執行在地安老


據內政部統計,大部份的老人們希望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下安老,不用離開兒女們去到陌生城市或養老院。他們活了一大把年紀,曾為社會、國家付出,曾為下一世代奮鬥,他們的心願相當重要也非常寶貴。政府在2007 年核定的「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將家庭托顧列為新型服務之一,提供老人在社區中安養天年的生活新面貌!

家庭托顧 執行在地安老   

文|許佳瑩  攝影|林明勳

 

92歲的袁爺爺,患有失智症,因袁奶奶也罹患了帕金森氏症,無法照顧身體失能的老伴了,兒子遂透過政府長照中心的安置將袁爺爺送至社區裡的托顧家庭張阿姨的家。來到張阿姨家後,長期臥床的袁爺爺有了極大的轉變,雖然仍將自己的年紀記成80多歲,雖然仍患有嚴重重聽,但作息調整正常讓袁爺爺開始習慣定時規律,讓原本排斥吃藥到會發脾氣的他現已變成時間一到會提醒張阿姨「該吃藥了」!


家庭托顧 老人們的新朋友

『家庭托顧服務』係歐美國家於30多年前開始推動,2000年時首度出現台灣,由行政院社會福利委員會核定為 「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中之一新型服務模式,而其概念為「滿足年長者在地老化」心願,以保母照顧嬰兒模式套用於年老長者的照顧模式上,將不放心獨處的老人或身心障礙者送至托顧家庭,讓他們能有安全的照顧同時獲得心靈的陪伴,讓長輩可以在熟悉的環境、生活圈裡安養天年。


家住文山區的張阿姨早年從事清潔工作,已倦怠於不斷由一個小房子更換到大房子的工作形態,在98年時,她參加了臺北市政府照顧服務員的培訓,正式轉換跑道。多年來她輾轉歷經數個照護中心、醫院看護、居家服務等一線照護工作,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專業復健的知識及老人心理洞知與老人溝通等技巧,於103年決定開放家庭成為家庭托顧中心,接待照顧有需要的身障者、老者。


居家修繕 打造無障礙托顧環境

回憶初期並不順利,要開放家庭,家庭會議是少不了的,獲得孩子和先生的支持後,她用勞保貸款加上丈夫支持總共22萬進行居家修繕及無障礙環境打造,將自宅重新設計成適合老人、身障者行動,社會局也在訪視後協助支援,改造大門成無障礙拉門式,並提供耳溫槍、便盆椅、陪伴床等,她更自行預備病房床及氣墊床,硬體設備看似準備齊全了,卻因家庭托顧尚未普及,前面8個月中一個個案也收不到,讓張阿姨的經濟一度陷入窘迫,但張阿姨並未放棄,她熱愛這份提供照護的工作,等待有成,如今即將迎接家中的第三個老人,讓家庭托顧溫暖整個社區。

 

張阿姨對自己的照護能力相當自豪,她讚許自己曾將24小時臥床的長輩當自己的媽媽般照顧,照顧到沒有壓瘡、褥瘡,到精神體力都有很好的好轉;但她也不避諱的表達也曾充滿挑戰,照顧到肝癌的患者,年紀僅長她幾歲就過世了,而她也在那一次的送終服務中明瞭到照護服務不僅只照顧老人的身體,更是要照顧到他們的心理。

 家庭托顧 執行在地安老  

照顧老人有巧思


張阿姨照護老人有她一套過人的方法,將藥磨碎放進稀飯中或用點心吸引老人家食用;用色彩繽紛的積木讓老人家動動腦、玩玩色彩設計,預防失智惡化;在家前安全的巷弄間玩傳皮球,訓練老人家們手眼協調的能力,處處都看得見在趣味中設計復健的巧思,她更會在氣候怡人的午後,讓老人家午覺過後到附近公園晃晃、運動運動,藉公園既有的設施進行復健計劃。袁爺爺就是在她安排的復健計劃下,藉跨步、半蹲、擴胸、步行等動作在短短七個月中從長期坐臥、不良於行、白天嗜睡等狀況,到如今已可以借助行器行走了,白天作息變正常,精神也變好了!在張阿姨彷彿哄孩子般的鼓勵下,袁爺爺更會露出「到底妳是長輩,還是我是長輩」的無奈卻又開心的表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