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沒有缺角─沈秋香

繼紀錄片《秋香》上映後,沈秋香的故事搬上大螢幕。這位從小在地上爬行度日、自怨自艾的沈秋香,經歷過旁人的訕笑、對家人的埋怨,憎恨讓主的愛觸摸不到她的心。當她敞開心扉接受主的時候,一切變得順遂,引領她走向馬來西亞身障事工的服事道路。

IMG_6267  

文│蘇麗華 攝影│Marc

坐在輪椅上綻放開朗笑容的沈秋香一路分享主愛,很難想像過去的她是個極度充滿自卑、怨恨的女子。這樣的她在接受信仰後人生變得截然不同,她將熱情注入到馬來西亞檳城和吉隆坡,幫助身障朋友活出光采。

 三歲感染到小兒麻痺,沈秋香只能在地上爬行,體弱多病的她是祖母唾棄的對象,看到她就罵她是「廢物、沒有用的人」,更認定她一定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會得到報應。祖母盛怒之下,將她身上衣服剝光,丟到灶爐旁,任由她自生自滅。一旁心疼的母親只能噙著淚水將她撿回,從此怨恨深植沈秋香的內心,她憎恨祖母;更氣為何母親把她生成這樣。

 不被接納 關起心門

 在家受到父母保護的沈秋香,慈祥的媽媽總是對她說:「妳是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即便如此,常年緊閉在家,秋香卻非常渴望外面的世界。一次她偷偷爬出門,在外遊玩的鄰居孩子見狀起先一楞,下一秒開始嘲笑,甚至踐踏她。沈秋香只記得她當時是一邊哭一路被踩著倉皇爬回家,她才真實體會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關起大門,「我再也不出去了。」從此封閉內心。

 生長在沒有輪椅、柺杖的輔具年代,沈秋香只能在地上爬行,泥土路面不時參雜碎玻璃片等尖銳物品,劃破膝蓋,母親只好將就用輪胎內胎幫她包紮。為此,沈秋香想到一個法子,就是倒立走路,避免膝蓋再次受傷。

   童年不斷遭受訕笑、戲虐,在歧視中度過,令沈秋香自卑又退縮。十歲時,為了讓沈秋香學走路、上學,爸媽將她送到彰化二林喜樂保育院。在那裡,沈秋香開始穿上肢架,撐起拐杖走路,脫離爬行的日子;更接受義務教育,過起上學的生活。但是她始終不諒解父母的苦心,直覺是爸媽不要她了。

IMG_6220  

 擺脫詛咒 愛進心中

  不被社會接納,沈秋香走路總是低著頭,常常撞到人,自卑的心讓她無法抬頭挺胸見人。畢業後找工作處處碰壁,更讓她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二十歲那一年,長年走路姿勢不良,脊椎和肺部嚴重受損,需要動大手術,手術風險有可能成為植物人,沈秋香退卻,她負氣說:「我寧願一輩子躺在床上。」

 當時加拿大籍的宣教士沈阿姨問她為何不開刀?難到妳沒有想過你媽媽,要她一輩子照顧妳嗎?學姐也送她伊甸創辦人劉俠的書,要她看完再決定要不要放棄。閱讀完後,沈秋香淚流滿面,她驚覺當埋怨多時愛進不來,於是她向上帝禱告,求 神給她一個機會,讓她為母親和生命搏鬥。

 幸運地手術很成功,沈秋香告訴自己:「我不要只有國中畢業。」於是她拾起書本念夜校,擺脫祖母詛咒她的枷鎖,敞開心門,讓主進到她裡面。受洗時,「我感受到 神的話一句句貼近心裡,以前貼不到。」

 平時寫歡寫作,沈秋香進到伊甸寫作班,甚至過去沒有機會上山下海旅遊、工作,卻在伊甸一一實現願望。一路在伊甸工作見證社會福利的推動,並在劉俠的鼓勵下,沈秋香婚後隨著夫婿莊如明赴馬來西亞檳城開展身障服務,造福殘友。

IMG_6246  

 開墾馬國 服務身障

  拓荒初期,夫妻倆到處訪視,用親身經歷呼籲身障朋友走出來。沈秋香印象深刻,一位媽媽一度拒絕她探訪她成骨不全症(玻璃娃娃)的女兒,水龍頭旁簡陋又臭氣沖天的環境,就充當女兒的臥房;家中還有一位罹患軟骨症的弟弟。更有一個家庭連生三個肌萎症孩子,他們全都足不出戶,更別談受教權。

 沈秋香透過團契鞤助一個個身障朋友出門學習、重新站起,並認識上帝。夫婿莊如明成功福音戒毒,讓更生人到中心一同幫助身障朋友,「沒想到在社會上打打殺殺的人竟然可以這麼溫柔。」沈秋香說。

 2001年,夫妻倆更將事工推展到吉隆坡,成立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在他們和一群義工及各界的努力下,開辦手工藝、電腦職訓、資源回收工廠等業務,還有善心人士菜市場的王老闆長期支助物資,讓該協會成為身障朋友的伊甸園。

 看重身障教育的重要性,如今在柔佛地區成立分會,投入特教工作。沈秋香從一個過去在地上爬行的柔弱女子,一躍投入身障關懷與服務事工。回顧走過的痕跡,她引用腓利比書四章6-7節經文分享:「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沈秋香和夫婿繼續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非洲等地關心身障和國際孤兒工作,他們的服務會隨著腳蹤,在最弱勢的地方綻放。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3.12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