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使用1.jpg

譚艾珍在影視作品中總將角色扮演地維妙維肖,親切慈愛的形象讓她獲得了「國民奶奶」的稱號。私底下,她致力於公益活動,如流浪動物保護、失智症防治、人道關懷議題等。另一個身分,她是一位自年少開始,到成了媽媽或妻子身分皆不停忙碌的照顧者。

 

伊甸Podcast節目〈先來一杯,我們再聊〉與演員譚艾珍深談照顧故事。螢光幕面前總笑容滿面的她,內心卻是充滿感性。「以前老公給我一個綽號,叫做『哭包』。」她看到感人的婚禮會哭、看卡通「冰雪奇緣」也會看到哭。反差的個性如她的人生般,總滿溢著淚與笑。

 

文|許幀貿 照片|伊甸媒體中心、譚艾珍

 

在譚艾珍的童年時期父母親即離異,當時法院判決譚艾珍監護權屬於母親。後來母親再婚,繼父待她如親生女兒般照顧。

 

在父母的拉扯中成長

 

生父不甘,在一次暑期返校途中,攔住了譚艾珍。

 

爸爸告訴譚艾珍:「我跟你媽媽說好了,因為現在暑假,要帶你出去玩。」年幼的譚艾珍不疑有他,想到「要出遠門,又可以第一次搭火車,好棒!」開心地答應了。

 

譚艾珍看著窗戶不停變換的風景,目不轉睛。突然,爸爸對譚艾珍說:「妳不要回去了!」

 

「我當場大哭……坐在火車上,哭得好傷心!」她接著說,「我永遠記得,旁邊有位太太詢問怎麼回事,我爸就在她面前一直罵媽媽,罵的很難聽。」那天起,譚艾珍離開了媽媽的身邊。

 

一直到了國中三年級,譚艾珍有個機會能夠找媽媽見面。她決定獨自坐著公車去找媽媽,可是當時害怕前夫尋仇的媽媽一度不敢收留,倒是譚艾珍的繼父跳出來說:「先住一晚,有什麼事情明天再說吧!」一天又一天,譚艾珍從此就住了下來。

 

父親失智 意外聽見真心話

重回媽媽身邊,事件沒有因此告一段落。

 

又過了幾年,譚艾珍高三。那年她突然地被告知生父已住院半年多,可能需要截肢。

 

一聽到這個消息,譚艾珍決定休學照顧爸爸。她回憶,「親情關係使我放下恩怨。」截肢後爸爸的狀況良好,評估後出院。

 

爸爸出院後譚艾珍仍然持續照顧著他。某日,譚艾珍在做衣服,爸爸看見說,「小姐,我跟妳講,我女兒也會做衣服耶。」譚艾珍不解:「什麼意思?」後來才曉得,他誤以為譚艾珍是外人,原來爸爸失智了。

 

那陣子,爸爸一直在這一位「小姐」面前讚美他的女兒,說了好多她不曾聽過的真心話,譚艾珍從中才明白了許多事情。例如原來當初爸爸帶走她其實是出自於一份擔心。因為失智,譚艾珍反而有了機會認識爸爸。

 

文章使用2.jpg

(圖說:譚艾珍(右前)與父親。)

 

譚艾珍還觀察到爸爸的惶恐不安。平時莊重威嚴的爸爸,竟有著軟弱的一面。

 

歷經國共戰爭的父親,年邁後常睹物思情,被一些情境所觸動,想起年輕時產生的傷痛。雖然失智,但長期記憶仍在,心靈那一道防護功能被攻破,那些殘忍血腥畫面浮出腦海。

 

譚艾珍回憶,爸爸會驚恐地指著門口,說:「他們(敵人)都從窗戶的縫縫爬進來了!」她靈機一動,告訴爸爸「你放心,那裡我全部都用大膠帶偷偷貼起來,他們進不來了!」失智症的爸爸信以為真,心情受到撫慰。「有時轉移一下他的情緒,配合一下演出就好了,面對失智症長輩不需要總惡言相向。」譚艾珍說。

 

後來父親過世。譚艾珍認為,照顧爸爸的經驗讓她後續再面對婆婆失智更有準備。

 

再次面對長輩失智 更明白相處之道

婆婆過去是個忙碌的人,每週四天跑教會,最開心的事是每天晚上為家人做晚餐……即使生活豐富,失智仍來纏身。

 

後期婆婆中重症失智時,譚艾珍會將廚房門鎖住,以免她隨手開瓦斯爐;冰箱同樣上鎖,否則可能會誤食生肉;家人的房門不上鎖,避免婆婆晝夜顛倒開不了門而恐慌……有公公、大哥大嫂等人作為主要照顧者,譚艾珍作為一旁輔佐的角色,家庭照顧更加健全。

 

這個家庭習慣以幽默樂觀的個性看待事情。有一次聚餐,婆婆對大家說:「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嚇了所有人一跳。

 

大哥不擔心遭到誤會,幽了一默:「哪有,你剛剛吃了八碗麵呢!」

 

「真的嗎?」婆婆問道。

 

他比手畫腳地說著,「真的,這麼大一碗!總共八碗,我們都嚇死了,你再吃,肚子就要破了!」

 

「呵呵呵……!我忘記了!」婆婆笑著說。

 

順著失智長輩的話延伸、或為他們換個說法,不據理力爭,是面對失智長輩妄想的方式。在他人有議論時,不需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說法,因為只有照顧者最懂該如何處理當下的狀況。

 

文章使用3.jpg

(圖說:國民奶奶譚艾珍用幽默面對照顧人生。)


當個開朗樂觀的老人!

主持人楊月娥接著詢問譚艾珍:「妳照顧了爸爸和婆婆,這些都會讓你提早去面對終究人要走向終老,甚至死亡。妳是怎麼面對的?」

 

譚艾珍笑著以媽媽為例:「我的媽媽很棒,她做了很好的生命示範。她是一位個性很開朗的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最近演的戲需要開口罵人,都是模仿平常媽媽的語氣。」

 

媽媽高齡九十六歲在睡夢中「畢業」,她一向樂觀面對所有事物,有次她告訴譚艾珍希望過世後海葬,因為想要「環遊世界」,後代也完成了她的心願。譚艾珍說:「媽媽對於生命的看法是『沒有什麼好侷限的』,對我和孩子們影響很大,高興我們家有一個這麼好的榜樣。」

 

文章使用4.jpg

(圖說:譚艾珍(中後)延續媽媽樂觀人生教育孩子。)

 

譚艾珍如今除了延續媽媽積極樂觀的人生,還擔任了失智症防治的義工,她認為現在長期照顧已建立了一套很好的體系,鼓勵照顧者們多多使用資源;社區活動若可以就走出家門參與,對失智延緩都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主持人楊月娥分享自己聽完譚艾珍照顧人生的感觸作為節目的結尾,訴說了感性及對長期照顧母親的反思:

 

「今天跟阿珍姐(譚艾珍)聊了照顧者的心情,我很喜歡她的抽離和幽默感。面對長輩或失智的朋友,她都是用盡心思去照顧。

 

而面對死亡,需不需要那麼多的恐懼呢?我的母親最後能夠安詳的在家中嚥下最後一口氣。第一時間知道時,我的心震動了一下。但想想,她已經臥病七年之久,或許已經很想『趕快跑』了,我還要再用不捨及悲傷將她拉回我的生活中嗎?抑或是我化作祝福就好了呢?

 

在生死之間,我最後決定好好地祝福送媽媽走,所以她也沒有回來夢中看我。好吧,媽媽,妳就好好的走,我知道生命這堂課會教我好好地走下去,而生活很美,心情能夠好好的調適。」

 

文章使用5.jpg

(圖說:譚艾珍(左)參與「先來一杯,我們再聊」節目錄製。)

 

更多譚艾珍的照顧故事,歡迎搜尋、收聽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

 

伊甸基金會 Podcast 先來一杯我們再聊

‣ Apple|https://apple.co/3bHCseX

‣ KKBOX|https://bit.ly/3bFv9oh

‣ Spotify|https://spoti.fi/3bIlfC2

‣ Firstory|https://bit.ly/3wiU2h7

‣ SoundOn|https://bit.ly/3wehj3Q

‣ Pockt Casts|https://bit.ly/3eZa2zc

‣ MixerBox|https://bit.ly/3fFxj8C

‣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hOfjeL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12.9 NO. 430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