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伊甸基金會辦理2024年「心理社會障礙個人到心理社會障礙家庭服務的邁進」國際研討會。邀請社區協力夥伴、實務工作者實體參與,與在線上參與的昆明心之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一起探討心理社會障礙者及家庭在社區中的發展與服務策略。

 

004圖說:研討會報到現場。

圖說:研討會報到現場。

 

伊甸董事長陳宇昭在開場致詞提到,在台灣,87,4%的心理障礙者與家人同住,而約有17%的照顧者因為長期照顧壓力出現身心症狀。目前的精神疾病協助,多集中於穩定就醫和藥物治療,較少考慮家庭生活,重建彼此關係的重要性。

 

003圖說:研討會手冊。

圖說:研討會手冊。

 

2018年,行政院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支持體系,整合相關網絡,結合民間力量,回應心理社會障礙者在醫療、就學、就業、生活、長照等方面的需求。

 

022圖說:伊甸董事長陳宇昭致詞。

圖說:伊甸董事長陳宇昭致詞。

 

伊甸邀請了加拿大、澳洲與中國的講者,分享各自不同的家庭支持服務經驗,一起探討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與支持性的精神健康社區。

 

本文將著眼在加拿大The Lower Mainland Purpose Society的專員妮可(Nicole Sto Tomas)所分享的服務內容。

 

037圖說:主持人介紹加拿大講者。

圖說:主持人介紹加拿大講者。

 

總部位於加拿大西南方的非營利組織The Lower Mainland Purpose Society,為遭受來自個人或社會方來的困擾,而邊緣化的個人、青少年和家庭提供一系列的社會、衛生、教育與住宿服務。

 

該組織有一支特別的隊伍—同儕輔助關懷團隊(Peer Assisted Care Team,簡稱 PACT)。PACT是一支由社區主導的行動團隊,當社區裡有人出現心理健康或物質濫用的危機(substance use related crisis)時,PACT即挺身提供服務。

 

有別於公家機關提供服務,總要通過一道道的流程、評估、審查等。遭受精神健康危機的本人或是親友只要一通電話,或是一則簡訊,就可向PACT尋求協助。PACT一週7天,從上午07:00到晚間11:30,電話專線向社區裡求助者敞開雙臂。(註:PACT服務對象為13歲以上的來電求助者,及加拿大卑詩省新威斯敏斯特市的成人。)

 

PACT的成員由心理衛生工作者(Mental Health Worker)及同儕支持工作者(Peer Support Work)二班人所組成。心理衛生工作者具社工、諮商背景,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同儕支持工作者則是心理健康或物質濫用的過來人,他們也都有服務過緊急安置、收容所等的第一線工作經驗。

 

108圖說:與會者記下簡報。

圖說:與會者記下簡報。

 

每當PACT接收到求助電話,經由分類和評估後,即配對心理衛生工作者和同儕支持工作者前往與個案會面,並提供協助。

 

PACT所有成員都必須完成相關培訓,這些培訓包括:

 

▲基本急救

▲應用自殺干預技能訓練 (ASIST)

▲減少危害和納洛銅(naloxone)給藥

(加拿大是鴉片類處方藥平均使用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卑詩省每年都有900餘起與非法藥物攝入過量的死亡案例。納洛銅是急救人員用來逆轉鴉片類藥物攝入過量導致的症狀。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linkbc.ca/)

▲分類和評估

▲暴力預防培訓

▲場域安全和情境覺察

▲團隊健康

 

妮可表示,無可避免地,PACT總會接到有輕生念頭的求助者來電。因此每位成員都需經過基本急救與自殺干預訓練。有人則是有酗酒的問題,團員就必須接受酗酒和物質成癮等的培訓。甚至於在接線時,團員就得在電話中快速評估危機狀況。

 

045圖說:與會者專心聆聽。

圖說:與會者專心聆聽。

 

團員接獲來電,雙雙配對後,前往現場回應危機中的人,也都是需要經過場域安全和情境覺察的培訓。畢竟,團員在助人之前也要學習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保障自身安全。

 

來電求助的對象形形色色,有人家人剛過世,有人最近失業,有人被踢出家門,變成無家可歸,這種種情形造成求助者的創傷。近期PACT接獲不少處在巨大壓力下而萌生自殺念頭的求助電話。這些求助,來自不知如何處理的家庭糾紛,或親子間的衝突。或是來自朋友、鄰舍的來電,為防止所關心的人陷入危機。

 

PACT通常會透過傾聽,協助危機中的人們,有時光是聆聽就十分有幫助。傾聽之餘,也提供可以暫緩衝突的資訊。另一面,PACT扮演橋樑角色,將社區中適當的資源以及協力夥伴轉給個案。

 

儘管,PACT服務對象多元,但始終秉持著所有服務都是建立在受助者自願且知情同意的基礎上(voluntary and consent based),妮可舉例:

 

PACT接到一通來電,有家屬擔心家中成員陷入危機。經評估後,PACT安排團隊探視。

 

「我不要你們幫忙!」結果,當PACT團隊來見這位危機中的人,他卻拒絕受助。

 

此時,PACT會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強迫他,但留下聯繫方式,鼓勵若遇到困難,他仍可聯絡PACT。

 

妮可分享到一個段落,來到Q & A的時間,台下提問踴躍。

 

其中,有與會者問到,PACT不時會遇到求助者有物質濫用的傾向,是否會面臨來自檢調單位的壓力?妮可回答,警方不僅沒有施壓,PACT還常常接收到警方轉介過來的個案。但,個案如涉及犯罪,PACT也會報警。

 

106圖說:台下踴躍發問。

圖說:台下踴躍發問。

 

也有與會者提問,PACT既然尊重陷入危機者的自主意願,但他們滿多有幻聽、幻覺、失智等情形,恐怕會影響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取得維持知情同意的平衡點?妮可回答,PACT經由不斷溝通了解案主的需求,同時也就現有的資源(社工、心理醫師等),看能幫上什麼忙。若個案當時狀況不佳,根本無法表達他需要的支援,改擇日再會面,待幻聽、幻覺等情況略轉,再進行有效的溝通。

 

PACT模式的分享,引起共鳴,當日下午「支持心理社會障礙家庭服務方案」工作坊中,有具護理師背景的與會者分享。在台灣,專業分工切割細,精神病人的家庭面對眾多專業人員,感到疲憊,如能自然而然接觸社區其他人,對病人和照顧者是較輕省的。像PACT這樣便利、容易取得的服務,不需要什麼都經過專業工作者冗長的評估、填轉介表單,大幅降低取得服務的門檻,也降低個人或家庭陷入風險的機率。

 

135圖說:工作坊裡人人分享。

圖說:工作坊裡人人分享。

 

工作坊激盪出許多想法,相信這一次的國際研討會,帶給每位工作者滿滿的收穫,為社會心理健康增添正能量。

 

219封底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4.06.20 NO. 4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