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孩童從遊戲中增進各方面的能力發展。)
公園的遊戲場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塑膠遊具,具有創意、富挑戰性的多元設施,正擄獲兒童們的心。嘉義市的文化公園將打座成為市區第一座共融遊戲場,包容性的設施,讓「玩」成為所有人的權利。
文│蘇麗華
如果社區的遊戲場,可以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遊具,且可廣納不同的人來玩,包括身障孩童,那將會是多麼友善的環境呢!
全台各地興起了建置共融遊戲場,這股風向也吹向了嘉義市。市長涂醒哲選定文化公園作為首座預定地,以樹蛙成長日記為特色,打造一處無障礙的共融環境,讓身障孩童也能放心遊玩。
共融式設計 豐富多元
遊戲場的設施打破既有的罐頭塑膠遊具,取而代之納入具有創意性的大轉盤、小轉杯、彈跳床、滑梯、鞦韆、攀爬設施等。當中滑梯將設計成長坡道,供輪椅者使用;沙坑不再是地面式設計,改成沙桌,架高的空間可供輪椅孩童玩耍。其他規劃的鳥巢鞦韆、大轉盤也都採共融設計,享受多人一起玩樂帶來的樂趣。
嘉義市的共融遊戲場已破土進入施工階段,對於市府的積極態度,伊甸雲嘉區區長暨嘉義市身權小組委員洪宏錡樂見其成。他指出,當初他把共融遊戲場的觀念帶入身權小組分享,沒想到在各方附議和推動下,促成一樁美事。
(圖說:伊甸雲嘉區區長洪宏錡認為,讓每個孩童都能一起玩,才是共融的精神。)
參與&平等 遊戲權利
共融是一種精神,遊戲場的設計主體要滿足不同能力孩童的需要,洪宏錡指出,基於兒童遊戲權(兒童權利公約31條)與身障平權(身障者權利公約第7條)的考量下,讓每個孩童遊玩時都可以有參與和平等的機會。
遊戲場共融的設計概念就如同通用設計一樣,可以嘉惠許多人。過去,少了共融遊戲場,身障家庭沒有地方可以帶孩童玩耍。洪宏錡不諱言,身障孩童很難走出去,一旦到戶外不被接納,心理會很受傷;外界不理解他們,難免產生害怕或是距離。
不過,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需求,身障孩童一樣也需要。「提供一個平等的使用空間,讓人人都能玩。」
(圖說:共融式遊戲場的遊具設計多元化,孩童可以挑戰不同難度與創意性玩法。)
尊重差異性 同理他人
戶外玩耍有助身、心、靈健康。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的研究顯示,每天自由遊戲最少1小時,能夠促進兒童健康發展。洪宏錡說,「能夠和同儕一起玩,是一件很棒的事情。」遊戲就是學習,「重要的是玩的過程。」
洪宏錡表示,身障孩童透過玩樂,挑戰不同難度的遊具設施,可以增進他們的能力;藉由互動,學習與一般孩童的相處模式。反之,一般孩童也可以在遊戲過程中,學會同理他人,達到互相尊重的目的。
戶外遊戲不僅有益健康,還可以成為社區蓬勃的聚集地。試想老人家可以帶著孫子到公園遊玩,參與共玩的遊具促進祖孫情誼;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打開人際溝通管道,減少認知衰退,心情跟著愉悅。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就是最好的復健。」洪宏錡說。
(圖說:攀爬遊具富有挑戰性,是許多孩童的最愛。)
健康又福祉 全齡受惠
至於,如何讓社區民眾或長者成為身障家庭的支持者?過去,老人家看到身障孩童,容易發出悲天憫人的心說:「怎麼會生成這樣?是不是上輩子沒有燒好香?」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近2540萬個家庭當中,至少有一名身障家庭成員,況且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當中的一員。所以當所有能力的人,有機會玩在一起時,一旦消除偏見,就能從中受益。
洪宏錡進一步說明,透過共融遊戲場與身障孩童的遊玩經驗,一般孩童會逐漸培養出包容心,日後,自然而然會懂得尊重個別差異化和抱持同理心,「未來他們就是很好的倡議者。」伊甸的服務強調「傷健一家」,是生命共同體,這也是伊甸嘉義早療中心和小橘子非營利幼兒園不斷從小扎根,推動融合教育的用意所在。
共融遊戲場營造善良和同理心的環境,會對社區全齡居民的健康與福祉帶來正向的連鎖反應。美國加州魔法橋的人員表示:「喜悅是具有感染力的,包容性遊戲改變鄰里、城市,很快就會改變這個國家。」
(圖說:沙坑是許多孩童最愛聚集和遊玩的地方。)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期 2018.6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