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急躁的念慈在成為居服員後,照顧的都是失能的對象,讓她一改過往變得溫柔又有耐性。照顧這條漫漫長路,她體會箇中滋味,希望因著介入服務,減輕主要照顧者負擔,帶給他們一絲暖意。

 

 

成為居服員後 多了一份愛和溫柔

(圖說:念慈當居服員後,更加看重這份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念慈原本是一位上班族,下了班還得回家照顧患有失智現象的母親,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讓她身心俱疲,兩人互動上難免產生口角。意外的是,隨著轉職,念慈成了居服員,看見長照家庭的處境,她更能同理與包容。回頭照顧媽媽,念慈不同以往,多了一份溫柔。

 

念慈與媽媽家住對門,平時可以就近照顧。眼看獨居的媽媽一天到晚看電視,念慈擔心她人際互動刺激少,於是幫她安排附近的失智據點上課,有人聊天、帶活動,拓展社交生活。無奈兩年前疫情爆發,媽媽害怕染疫,遂停止上課。

 

在家時間變多,老人家愛乾淨,每天起身整理家務。由於午餐自己料理,念慈事先幫媽媽買好菜,方便她做菜。但隨著年邁,媽媽的記憶力開始退化,比方說,護理師問她「生了幾個孩子?」她會回答錯誤。或是問她「今天星期幾?」、「你什麼時候要去看醫生?」她會出現時間混亂。

 

媽媽有時有事要找念慈,一見面,卻什麼也想不起來,只好用台語說:「我腦筋不好,都會忘記,熊熊想不起來,想起來再告訴你。」對話時,念慈總是要把話重複說一次,媽媽才能理解。念慈驚覺媽媽的記憶力跟以前不一樣了,「我看過她把抹布放到冰箱裡。」

 

於是,她幫媽媽申請居服員照顧,白天有人陪她聊天,居服員總是會迎合她,用台語說:「對啦!你很竅(聰明)。」天氣好時,則可以陪她下樓到中庭散步。看到媽媽還能自己打點一些簡單生活,念慈心中充滿感謝。以前的她,總是會覺得老人家嘮叨,對她不耐煩;「做居服員以後,我態度改觀很多,她要我弄東西,我會說好,告訴她什麼時間幫你弄,不會回嘴。」

 

服務點滴 成為幫手

白天,念慈外出做居家服務,一次帶身心障礙朋友就醫,沒想到他住在地下室。上樓時,他是用臀部一階階挪移上樓,念慈對那一幕印象特別深刻。上樓後,念慈協助他坐上輪椅,推他到路邊再扶他坐上計程車到醫院就診。

 

有時服務只是一面之緣,念慈回想帶一位大姐到醫院回診做腦部檢查,她生性開朗,非常健談。怎知,沒多久從居服督導口中得知她突然離世,令念慈不勝唏噓。

 

居服督導跟念慈說,「大姐對你印象很深刻,沒想到你看起來瘦瘦的,還很有力氣,可以把她抱到檢查台上,一直對你念念不忘。」聽到這些反饋的聲音,對念慈來說是很大的肯定與鼓勵。

 

簡單復健 成效明顯

 

成為居服員後 多了一份愛和溫柔

 

(圖說:念慈(右)因著走入長照服務,更加體會照顧者的辛勞。)

 

居家服務時,居服員也會帶他們做簡單的復健,活絡筋骨。不要小看復健的效果!念慈就曾聽聞同事服務的一位長輩,原本駝背嚴重,走路很慢,得拄ㄇ字型助行器行走。隨著復健,帶著他做運動,時間一久,他的背可以挺起來走路了。

 

同樣的例子發生在另一名服務使用者身上。他原本是一位植物人,甦醒後,他的手部會不自主地顫抖,例如:點螢幕總是點不到。在念慈到宅協助復健兩年後,服務使用者原本重度程度變成中度,「進步很驚人,其實身體是可以修復的。」念慈說。

 

就像她在病房看到有經驗的人和沒有經驗的人照顧起來是兩樣情,隔壁床的中風病人由外籍看護照料,病人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大小事都是由外籍看護代勞。換成有經驗的看護照料後,看護協助病人下床做復健,沒想到才兩天時間,進步狀況明顯改善。

 

看到這些成效,念慈將習得的照顧技能,也套用在家人身上。先生脊椎開刀住院時,她要求先生下床做復健,教他如何用手部支撐床緣,自己移位。在訓練下,四天後便順利出院。

 

照顧細節 以策安全

 

 

成為居服員後 多了一份愛和溫柔

(圖說:歡迎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可以到三峽的照顧咖啡館坐坐。)

 

照顧的方方面面,每個環節都要留意。念慈幫長輩洗澡時,會先把溫水盆準備好,避免淋浴時水溫不定,忽冷忽熱容易增加長輩的血管收縮。進浴室前,念慈會請他們穿上拖鞋以防滑倒。沐浴完,先擦乾他們的腳底,清除地板積水,讓他們移位安全無虞。

 

過馬路時,念慈總會注意綠燈的剩餘秒數,若秒數不足,就不要帶著服務使用者硬闖,而是等待下一個綠燈,以策安全。

 

有時,服務使用者有他的習性,念慈會依照他們的意願配合他們。例如她曾帶一位長輩就醫,掛號和看診都需要使用健保卡,老人家擔心遺失,每用完一次健保卡就收起來一次,念慈就順著長輩的個性,要用時再跟他拿取,給予安心。

 

服務過程看待生老病死,身為基督徒的念慈顯得豁達,因為有美好的天家可以回。不過,遇到服務使用者的先生過世,生前兩個人常常拌嘴,如今卻天人永隔。看到服務使用者掉淚,念慈感到非常不捨,眼淚跟著流下來。

 

服務一年多,念慈的心非常柔軟,多了一份同理心。她的朋友辭職返鄉照顧媽媽,卻換來其他手足的指指點點,讓她心理不是滋味。念慈深有所感地表示,照顧的心事誰人知,千萬不要否定家人的付出。

 

除了居服員工作外,念慈也在照顧咖啡館的櫃台值班,不管是前來諮詢服務的民眾,或是純粹分享照顧的心事,這裡都是一個充滿愛的園地。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2.11.15     429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