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身心障礙朋友順利尋得工作,是身為就業服務員的使命。這份「替人找工作的工作」並不容易,但兩位就業服務員邱紹紘、林雨儂卻甘之如飴,所得的成就比過程中的辛勞更為甜美。
文|許幀貿 攝影|何維綱
(圖說:就業服務員邱紹紘。)
初次見面,邱紹紘認真且詳細地介紹起就業服務員的工作。只見他將資料拿至眼前相當近的距離,儘管他本身是視障者,並未讓障礙限制自己,全心投入於幫助他人的工作。
就業服務員在為服務使用者媒合工作時,不乏碰上外出行程,如需前往居住地調查、陪同服務使用者面試、到公司或工廠與雇主溝通等。起初邱紹紘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這些任務,但他表示:「對我來說,既然是有意義的事情,就去克服它。」
邱紹紘獨立自主,笑說:「我是一個協助的角色,如果我又要被協助,會有點奇怪。」他擔憂雇主對於就業服務員的第一印象可能會影響求職個案的機會,所以任何事他都親力親為、盡力做到最好。
(圖說:就業服務員林雨儂。)
另一位就業服務員林雨儂踏入就服員工作,其實有一段意外插曲。她坦言,是因為「失業」而更認識了這個職位。當她申請失業補助時,在就業服務員協助她的過程,她發現對這樣的工作饒有興趣,於是開始探索與就業服務員相關的工作機會。
出身自社會工作學系,林雨儂熱愛參與服務性質的工作,在找到了伊甸基金會就業服務員職缺後,開啟了她的就業輔導之旅。
為身心障礙求職者媒合工作,會遇到哪些狀況呢?
- 雇主刻板印象
「就業服務員的角色有點像媒婆,去協助拉攏彼此並知道對方個性、未來的期待。」邱紹紘如此形容。
即便許多企業都樂意接受身心障礙者前往應徵,邱紹紘偶爾還是會遇到有刻板印象的情況,特別是對視障者和精神障礙者。
「視障者是否能安全工作?」、「精神障礙者會有攻擊行為嗎?」種種疑問,都須仰賴邱紹紘耐心地為雇主解釋。透過就業服務員的狀況說明,建立溝通橋梁,以降低刻板印象,提升雇用可能。
- 求職者缺乏工作經驗
林雨儂則提到服務對象缺乏工作經驗,而導致媒合困難的問題。她曾服務一位精神障礙個案,年屆不惑卻從未有工作經驗,因為他生活封閉,造成講話方式與眾不同,面試上處處碰壁,求職機會更為縮限。
- 求職者對就業市場現況不理解
有時會遇到服務對象對就業市場的概念較模糊,甚至會詢問「你到底有沒有幫我找工作?」然而,有太多因素可能造成工作難尋,如大環境不佳、求職者條件過多或天馬行空等,就業服務員必須再與服務對象溝通。
邱紹紘曾經遇到一位服務案例,更生人的身分讓他十年來與社會脫節,求職時,欲要求有住宿且高薪的工作。來回溝通後,仍堅持他的部分想法,最終只能以結案作結。
助人求職,收穫滿滿
(圖說:邱紹紘及林雨儂分享服務過程的點點滴滴。)
- 美好的信任與體諒
為求職者找尋工作的過程中,得到正向的回饋是就業服務員珍貴的寶藏。另一方面,與服務對象的互動能感受彼此的信任,是最大的成就感。
邱紹紘分享,今年服務一位淡水的個案小智(化名),原先聽說能力不佳,但在媒合到一份洗車工作後,兩、三次前往工作場所了解狀況,發現無論是能力、態度皆表現十分優良。這讓邱紹紘放心不少,後續仍有與雇主追蹤確認,並在有更需要的個案須服務的情況下,不再如此頻繁地奔走至淡水探訪。
不過服務對象家長難免擔心,媽媽期望就業服務員能常常到訪支持、鼓勵他。結果給一旁的小智打了個圓場:「沒有關係啦!我不是做得很好嗎?老師有其他事情呀!」在與案家討論的過程中,更能理解彼此的狀況及處境。小智體諒的行為讓他備受感動。
結案後,這份情誼未斷,偶爾邱紹紘與媽媽有訊息上的聯絡,還熱情表示下次再來訪淡水,會好好地招待。「真的很感謝案家的寬容。」邱紹紘說。
- 你工作的進步,是我工作最大的成就!
看到服務對象的進步,林雨儂打從心底深深為服務使用者感到開心。她為個案小葉(化名)媒合工作時,前兩次都歷經崎嶇,無法適應工作,還時常遭受雇主責罵。
終於在努力下,小葉獲得了目前任職的店面清潔工作。她在此豁然開朗,不但工作變得順利,還樂於主動地幫助同事。林雨儂笑說,服務對象曾告訴她,「妳來看我,是我工作的動力。」其實一樣地,當就業服務員聽到這樣暖心的回饋,也是她工作最大的動力。
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讓他們能順利走進職場、被社會看見。在工作上他們的潛能可能遠超乎僱主們的想像,只需就業服務員引導他們走出第一步,未來便能邁向另一段豐盛的康莊大道。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0.17 4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