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再也不要做曬太陽的工作了。」馮雅芳對自己說。
就讀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那四年,課後之餘她在加油站打工。熱帶季風氣候的驕陽氣盛,加上汽、機車排放的熱氣,打工的日子總是免不了汗流浹背。
然而,卻有一幅場景印在馮雅芳的腦海裡;那就是伊甸基金會的就業服務員(以下簡稱就服員),到加油站輔導身心障礙員工,就服員支持他們勝任並適應加油站的工作。每個工作步驟及原理原則,從喊「歡迎光臨」、洗車、擦車或掃廁所等等,就服員皆親自示範,反覆仔細說明、實際操作,指導這些身心障礙工作者,同時,當身障員工在和主管同事溝通表達較詞不達意時,就服員總扮演著溝通與協調的角色,為勞雇雙方搭起合作的橋梁。
「有沒有就服員的輔導,那些身障同事的工作表現差很多耶!」馮雅芳讚嘆。
圖說:馮雅芳發現在有服員輔導,顯著提升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表現。
長時間的觀察,她發現身障同事在有就服員的多方支持之下,穩定就業的比例相對提高許多。不知不覺,在炎熱的加油站以及與身障者共事的回憶裡,增添了幾分也想當就服員的想像。而令馮雅芳印象深刻,那位在加油站一起彎著腰、流汗、比劃動作,輔導身障同事就業的時任就服員,就是現在的伊甸—台南職重中心組長李俊彣。
馮雅芳畢業後,加油站打工也告一段落。她看到台南職重中心恰好在招募就服員。由於親眼見證過就服員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所代表的意義,她便躍然投履歷。面試時,組長李俊彣得知馮雅芳是之前某加油站的員工,且是舊個案的同事。當她提起曾見過輔導個案的場景時,心中不禁發出驚嘆。
就這樣,馮雅到伊甸擔任居家就業就服員一職。她的第一位服務對象,是一位患有癲癇、智能障礙與精神疾病多重障礙的個案。當時個案種種的身心症狀與情緒行為,已超過就業服務以及馮雅芳的經驗範疇。
「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當下,她質疑自己的應變能力。
個案的反應不如預期,令馮雅芳感到挫折與灰心。她方才知道,原來支持身心障礙者就業,有許多是學校沒教的事,實際工作中的五味雜陳,有待自己摸索、消化。
讓新人遇到第一位個案就是此類型,李俊彣也考量是否適合?
「但我們就是遇到了,需要一起思考,協助服務對象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他篤定地說。「對,我說的就是『我們』—雅芳、還有我、個案、家屬,還有協力資源單位。」
圖說:李俊彣(左)表達團隊齊心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的熱忱。
每一個服務對象面臨不同的挑戰,馮雅芳逐漸累積經驗與歷練,加上有組長作榜樣,一步一步地累積就服員的軟實力。
馮雅芳謙稱自己脾氣不好,但在服務身心障礙者的過程,需降低個人感受,以接納及尊重的態度來服務個案。例如,曾有個案情緒一上來,就會對她拍案、踢桌或大聲講話,在一旁的家人卻沒有制止。馮雅芳不動怒,等待個案宣洩完情緒,才能開始進入正題—就業。之後再找機會,用就業觀點指導個案「如何適當表達情緒」。
居家就業是一種就業模式,而居家就業服務顧名思義,就是身心障礙者透過服務的支持,能以在家工作的方式取得經濟收入。事實上,居家就業並不是像疫情期間的居家辦公,而是為了因應障礙而不便出門的身心障礙朋友所提供的一種就業服務。
居家就業的服務對象蓁蓁,因早產患有腦性麻痺,領有智能障礙、視障、肢障等多重身心障礙證明;除此之外,還有腸阻塞、地中海型貧血、弱視、斜視和青光眼等疾病。雖然蓁蓁的身體上有諸多限制,但她就讀高職時的生活仍相當充實。不僅加入製作手工藝的社團,從中發掘興趣,在學校也有幾位聊得來的朋友。但,好景不常,就在生活支持者阿嬤過世後,蓁蓁的生活起了巨大轉變。在不得不的情況下,她離開熟悉的環境,搬到台南與姑姑一家同住。姑姑家有好吃的、好玩的,絕不漏掉蓁蓁那一份,但阿嬤過世後,她也被抽離了從前熟悉的人際關係、居住地、社區、醫療資源或社福團體等。從前所有生活習慣,幾乎都得再重新建立與適應。
圖說:阿嬤過世後,蓁蓁得離開她原來熟悉的環境。
「以前住在北部時的大眾交通比較方便。」蓁蓁嘟噥著。
囿於身心障礙以及大眾交通的限制而不便外出,以致蓁蓁難以找到需要外出的合適工作。已經成年的蓁蓁期許自己跨出就業第一步,經由臺南市政府勞工局的評估,派案至伊甸—台南職重中心的居家就業服務。
經過一番討論與評估,蓁蓁選擇在高職時接觸過的手工藝創作,定為居家就業職類。在服務過程中,馮雅芳發現蓁蓁的高眼壓引起頭暈目眩,且青光眼病況也已明顯影響生活及工作。她想方設法為蓁蓁連結相關醫療、輔具與照顧資源,減緩因眼疾所造成的種種問題,也協助她在穩定的健康狀態下,能透過居家就業取得收入。
圖說:蓁蓁選擇手工藝創作為居家就業職類。
「我覺得適合當就服員的人嘛,可能要有一點『雞婆』的特質吧!」李俊彣笑稱。
他隨即說明,「雞婆」並非指窺探他人隱私,更不是指當就服員就應當犧牲奉獻,而是指在就業服務的本業之下,願意多主動了解及關心個案。正如馮雅芳督促著蓁蓁去就醫,就業與健康本是息息相關,沒有健康的基礎,如何談就業呢?
圖說:就服員具備「雞婆」特質,主動了解與關心個案。
蓁蓁的健康情況逐漸回穩後,馮雅芳媒合手工藝相關的技能培訓老師,一同至蓁蓁家到府講授一系列的課程,其中涵蓋了職務再設計、易讀版的工作操作手冊、架設粉絲專頁、撰寫文案、行銷方法、產品包裝、最後再到販售出貨等,她無不認真學習。
圖說:易讀版的工作操作手冊。
圖說:蓁蓁的粉絲專業。
近期正逢伊甸在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舉辦的無障礙生活節活動,蓁蓁寄賣的蝶谷巴特面紙盒、帆布袋等,銷售成績亮眼。除了經濟獲得收入,蓁蓁得到的是產品能被顧客所喜愛的成就感,那份喜悅促使她滿心雀躍地為下一波作品寫文案,鋪陳居家就業的長途發展。目前,蓁蓁積極自學客服話術、與就服員討論定價、商品管控等。整個人都活絡起來,這些價值遠過於收入的金額。
圖說:職務再設計。以微型攝影棚拍攝作品。
蓁蓁眉飛色舞地和馮雅芳聊著她的作品和經營的商品粉專,一掃先前離開熟悉環境的失落感。一旁的馮雅芳帶著微笑,一路相伴、共好同行,同享她跨出就業之路的喜悅。
圖說:蓁蓁喜悅分享作品受到歡迎。
圖說:蝶谷巴特夾式耳環。
圖說:蝶谷巴特零錢包。
圖說:蝶谷巴特手提袋。
最近蓁蓁推出哪些新作品,大家一起來看看吧!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377543405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0.17 NO. 44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