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藝術設計總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一起來看看設計團隊「三明治工Sandwishes Studio」,如何透過藝術和設計,成為NPO(非營利組織)、弱勢團體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樑。
(圖說:藝術設計團隊「三明治工Sandwishes Studio」透過藝術和設計翻轉公益。)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因著就讀研究所時的一門跨界設計課程,開啟了三明治工的創辦人之一李萬鏗與公益團體的藝術合作實驗。
研究所畢業後,李萬鏗和謝若琳、曾韻潔成立設計團隊,以諧音「三名志工」取名為「三明治工」,持續透過藝術和設計,為社會共融盡一份心力。一開始,三明治工主要協助社福機構將服務使用者的畫作製作成公益商品,例如:T恤、紙膠帶、手機殼等等。
「一般人大多認為身心障礙者是需要被幫助的,但其實他們有許多天賦等待被挖掘。」李萬鏗表示,三明治工將身心障礙者的作品製作成文創商品,希望翻轉社會大眾對於「弱勢團體」的刻板印象,讓他們得以透過創作為自己發聲。
(圖說:三明治工創辦人之一李萬鏗。)
此外,在設計或製作公益商品的過程中,讓身心障礙者或弱勢團體也有社會參與的機會,是三明治工希望能推動的核心價值之一。
他們曾接過一款公益茶禮盒合作案,除了使用身障機構院生的畫作作為包裝設計之外,生產後端的禮盒包裝工作,則跟協助弱勢婦女的單位合作,外包給二度就業的媽媽們。
而跟NPO團體合作的「呼吸杯計畫」,則以「呼吸」和「溫度」兩個面向為出發點,以噴砂方式在玻璃杯上呈現漸凍症患者、生產者(玻璃師傅)和消費者的三口呼氣留下的形狀,讓民眾進一步認識漸凍症這個罕見疾病。
(圖說:「呼吸杯計畫」讓社會大眾認識漸凍症這個罕見疾病。圖片來源:三明治工官網。)
因為成功案例而聲名大噪的他們,發現許多NPO找他們合作時,希望能延續先前的既定模式。「我們當然很樂意協助他們處理設計的部分,」李萬鏗說:「但這也促使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在公益合作的過程中,透過藝術去打開一些想像。」
為了深化藝術和公益的連結,三明治工運用跟NPO組織或公部門合作的公益展覽、活動,積極推動平權與共融意識,希望能透過藝術與創意,帶給人們更多的省思。
(圖說:三明治工參與「公園不再大眾臉 」計畫,在景化公園設計一座共融遊戲場。圖片來源:三明治工官網。)
在一場公益展覽中,三明治工設計了一個「障礙賽車場」電玩遊戲,將錯誤設計的無障礙設施移植到遊戲場景內,玩家必須操控遊戲內的賽車一邊衝鋒陷陣,一邊閃避跑道上的各種障礙。他們特別在電動遙控上加裝即時鏡頭,讓玩家有更真實的體驗。
「一般人常認為,只有身心障礙者才會需要無障礙設施,但其實不論是推著娃娃車的家長,或是使用手推車的送貨員,都有可能是不良無障礙設施的受害者。」李萬鏗說:「我們希望透過遊戲的方式,讓體驗者可以實際感受到:如果你是使用者,可能會遭遇到哪些困難?」
(圖說:透過電玩遊戲,讓民眾親身體驗無障礙設施的重要性。圖片來源:三明治工官網。)
李萬鏗進一步解釋,公益議題不僅是身心障礙者的議題,許多人因為意外、老化的關係中途致障。「這是大家都有可能會遇到的事,現階段或許跟你無關,但這並不表示未來能置身事外。」三明治工希望能用有創意的方式,喚醒社會大眾的同理心和危機意識,「幫助現在的『他們』,就是幫助未來的『我們』。」李萬鏗說。
除了設計和策展,三明治工近年來也致力於「易讀設計」,提供智能或心智障礙者容易理解的閱讀手冊,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易讀版導覽手冊、國家兩廳院的易讀版節目手冊,亦曾參與設計2018年、2019年由中選會發行的兩本《易讀投票指南》。
(圖說:三明治工參與設計的易讀投票指南。)
三明治工專案經理羅迎禎分享道,參與易讀手冊設計時,設計團隊除了聽取學者專家的建議之外,更重要的是邀請實際使用者—智能或心智障礙者—來參與審議會。讓智青們實際閱讀、使用易讀手冊,再根據他們的反應和回饋來修改內容。
「像在設計故宮的易讀版導覽手冊時,我們就帶著他們按手冊上的導覽路線走了好幾次,確認他們是否真的能理解內容。」為確保智青們都能讀懂,包含手冊內的互動遊戲單元設計,也是經過不斷測試、修改,盡可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圖說:故宮博物院易讀版導覽手冊。)
透過一次次的公益合作案,三明治工對於身心障礙者有更多的了解和同理;而身心障礙者或弱勢團體經由投入公益商品的生產環節,或是在公益市集、畫展和展覽等公開場合現身,也能與社會大眾產生更多的交流互動。
「相信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某些層面的成長。」李萬鏗說。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0.03.10 NO. 397上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