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兒時曾拿在手上把玩的捏麵人嗎?色彩繽紛、造型細緻令人愛不釋手。年僅22歲的林詩涵從小自學捏麵,熱愛這門傳統技藝的她,不但在專業領域上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近來更發揮長才,為失智長輩設計好吃又好玩的捏麵活動教案,讓他們透過動手、動腦延緩退化進程。

 

(圖說:林詩涵希望能透過捏麵教案幫助更多的長輩。)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服務照片提供|林詩涵

 

受爸爸影響,林詩涵自小喜歡繪畫,國小時就立志成為藝術家。國中、高中一路就讀美術班的她,發現純藝術業界競爭激烈、高手雲集,反觀自己雖然喜歡繪畫,但並不像班上同學一樣連閒暇時間都在作畫。「當時我就開始思考,究竟還有什麼是我有興趣的?」林詩涵說。

 

國一時,有一次在街上看到捏麵人攤販,對這項傳統技藝充滿好奇的她,決定買書回家自學。自學了兩三年,林詩涵嘗試將自己的作品拿到店家寄售,雖然沒有賺到錢,甚至作品還被破壞,但也因此賺到了一點經驗。

 

勇於嘗試的她並未退縮,反而更加精進自己的捏麵技巧。她在網路上販售客製化捏麵商品,小小年紀就展開捏麵教學生涯,學生年齡範圍從幼稚園生到退休人士都有。自認不擅長念書的林詩涵,高中畢業後一度不想升學,經家人勸說,才進入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學系就讀。

 

雖然持續捏麵創作與教學,但林詩涵不曾主動在師長、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捏麵作品。她表示,在純藝術領域裡,捏麵技藝似乎上不了檯面,不值得一提。直到後來跟著工藝組的同學們一起學習玻璃工藝,將玻璃製品跟自己的捏麵作品結合,無意間拓展了她的創作面向。

 

(圖說:林詩涵的捏麵作品結合玻璃工藝,做工細緻、色彩繽紛。)

 

畢業前夕,指導老師鼓勵林詩涵參加「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當時她希望能夠結合「推廣捏麵技藝」和「幫助社會」兩個方向提出企劃案,為此苦思了一番。她想起曾看過國外網站販售捏麵材料包,讓長輩透過揉捏麵土來進行手部運動;又聯想到她國中時曾拜師學藝的捏麵老師,現在已經70多歲,還精神奕奕地教外國人做翻糖,也持續進行捏麵創作。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的捏麵老師為什麼這麼有活力?跟我在養護機構看到的長輩完全不一樣!」林詩涵左思右想,得到了一個結論:「捏麵可以幫助腦部思考和手部保健!」以捏麵教案為主軸,結合長輩身心靈保健的「麵對你,得心應手」企劃雛型於焉成形。

 

入選「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後,她和夥伴們一周兩次前往養護中心,帶領失智長輩們動手捏麵土,透過實際操作確認成效。缺乏醫學背景的他們,四處訪談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花了一年的時間邊做邊摸索,調整教案內容。

 

(圖說:團隊前往養護中心帶領長輩進行捏麵課程。)

 

「我們能做到的不是治療他們,而是盡可能延緩他們的退化。」捏麵活動教案運用可食用的麵土,教長輩捏塑出造型可愛的小豬湯圓等點心,從備料、捏土、塑形到烹煮,包含一連串抓、捏、搓、揉……等九個手部伸展動作,讓長輩們透過動手做,進而刺激腦部思考。

 

林詩涵表示服務過程中,難免有些長輩因缺乏自信,或是出於防備心而不願意配合,「這時候就要多跟他們聊天、溝通。」她認為幫助長輩最好的方式,不是要求他們依照教案內容每天練習捏麵土,而是在他們願意嘗試的時候,給予大量正向鼓勵。

 

「我發現越是願意跟你聊天的爺爺奶奶,他們手邊的動作也會越快。」她透過了解長輩成長背景、觀察護理師與長輩溝通模式等方法,主動開啟聊天話題,跟長輩拉近距離。例如養護中心內有一位婆婆過去是玻璃師傅,接觸過玻璃工藝的林詩涵就跟她聊玻璃;另外有位成長於日治時代的長輩,學過日文的她就利用語言跟對方交流。

 

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在長輩身上挖掘共同點。「他們發現你樂意聽,就願意跟你聊,自然會敞開心房,試著動手做做看。」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林詩涵體悟到「陪伴」才是協助長輩進步的最佳良藥,她說:「即使一時半刻無法做到位也沒關係,只要他們記得你的臉,就會記得你教過他們的東西。」

 

團隊最後完成了四份捏麵活動教案,每份教案都經過四、五次帶領長輩實際操作測試,每次測試至少都要花上三天時間。經過一年的實作,林詩涵也觀察到他們的改變,有的長輩一開始連最基礎「搓」的動作都沒辦法做到,但隨著上課次數增加逐漸進步,能做到的手部伸展動作也越來越多。

 

(圖說:進行捏麵課程時,林詩涵會透過請長輩幫忙的方式,鼓勵他們做目前可以做到的部分。)

 

問她如何讓長輩願意嘗試而不輕易放棄?她表示:「不要急。」她會透過請長輩幫忙的方式,鼓勵他們做目前可以做到的部分。帶領長輩進行捏麵課程有許多「眉角」,林詩涵分享道:「首先,記得把標準降低一點。」

 

捏麵課的重點不在於要求長輩做出跟教案內一模一樣的成品,而是在他們有沒有動手去做。另外,教學過程中,要隨時注意長輩的身體狀況;因為製作的是可食用的東西,一定要在乾淨的環境下進行;切記不要教長輩怎麼做,而是盡可能引導他們思考並試著自由創作。

 

有些長輩捏麵課上久了,過去的生活記憶被喚醒,會漸漸跳脫活動教案內容,開始按自己的喜好揉麵糰。像是原本教案設計的小豬湯圓為一口大小,長輩卻發揮創意做了大、中、小三隻小豬,把它們疊在一起;也有長輩說不想做小豬,要改做屁屁造型,於是就做了豬屁屁造型湯圓。此時的長輩們,彷彿回到盡情把玩黏土的童年時光。

 

(圖說:好吃又好玩的小豬湯圓造型十分討喜。)

 

聊起每份教案內容,林詩涵都有滿滿的故事可以分享。像第一份教案《豬事大吉》中的小豬湯圓,為了讓長輩好咀嚼、好消化,特別在糯米粉內加入豆腐揉成糯米糰,揉製過程中完全不加一滴油,使用從植物萃取的天然色膏染色而非人工色素。一開始湯圓設計成元寶造型,後來發現此造型太過單一,無法激發長輩創意發想,體積又太大,煮熟後不方便食用,後來才改良成一口大小的小豬造型。

 

長輩吃多了糯米粉不易消化,讓林詩涵開始思考使用不同的食材製作麵土。她用西米露的原料西谷米製作「五福西米」蒸餅,經過不斷調整食材比例和份量,才設計出最適合教案的麵糰。教案中唯一的鹹食食譜「迷你蒸肉丸」,是為了讓有糖尿病的長輩也能安心食用而發想;而「雙色貓掌餅乾」的設計初衷,是希望讓長輩跟孫子們一起動手做點心,共度快樂時光。

 

(圖說:捏麵教案內唯一的鹹食食譜「迷你蒸肉丸」,飽含為糖尿病長輩著想的體貼。)

 

雖然研發教案的過程充滿艱辛和挫折,但對林詩涵來說,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和學習。目前在小學擔任代課老師的林詩涵,課餘時間仍不忘持續推廣捏麵活動、四處教學,未來也想再把這四份教案調整得更細緻、更完善,並持續發想能幫助長輩的捏麵教案、嘗試新的捏麵食材。細數未來夢想,走在真心喜愛的道路上,林詩涵年輕的側臉看起來閃閃發亮。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11.13  NO. 393上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