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實習 嚐盡生命感動

到越南永隆省執教鞭當起中文小老師,也到胡志明市光中堂送餐與獨居老人互動,

文化大學社福系助理教授林慧芬將課堂移到異鄉,進行跨文化服務。

240小時的實習紛紛在學生們生命中留下印記,

用挫折與歡笑交織出社工服務的價值。

文‧攝影│蘇麗華

「我希望讓學生用新的視野來看所服務的對象。」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助理教授林慧芬帶著學生遠赴越南,展開南向實習,藉由文化衝擊,激發出他們新的能力以便將來應用在服務上。

2017年的暑假,兩批學生分別抵達伊甸的越南服務中心,進行學海築夢計畫。用32天240小時的實習,修習4個學分,進行跨文化體驗。

行前為了讓學生適應越南文化,特別商請越語老師教學,比較越南和漢文化的差異與相似點。企圖破除學生對當地的刻板印象,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將前往服務的國家。

文化衝擊 服務難關

一下機,眼前的交通亂象,喇叭聲四起;耳朵聽到的都是越南話,學生們才真的意識到,出了國什麼叫「文盲」。點餐時,學生們不得不用差強人意的英文,外加比手畫腳示意,學生廖書荷感觸特別深刻,驚訝當地人的英文實力如此的好。

設計教案時,也是考驗的開始。來到伊甸位於永隆省的華語幼兒園教學,由於孩子們中文能力參差不齊,文大實習生無法在兩個小時內教會所有孩童,只好不斷調整教案,加入遊戲和生活舉例,幫助台下的孩子們理解、吸收。

第一次站上講台,文大學生備感壓力,有時雞同鴨講,每晚檢討會上彼此交換服務心得,挫折的他們甚至質疑,「教當地孩子中文和當社工的關聯性是什麼?」

林慧芬藉此經驗要同學思考,社工在服務時,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究竟是我想像的需要,還是在地的需要?」

換位思考 同理服務

伊甸國際發展處主任鄺偉誠也補充,做跨文化適應時,對於沒有去過的國家,會先想像當地的人文風情,實際一接觸,一下機迎面衝擊來的紊亂交通,過馬路都成了難題。在越南聽不懂越語,猶如有語言障礙,「那麼社工服務有語言障礙的人抱持的心情;以及角色互換後,又是怎麼一回事?你會發現原來跨文化元素就在其中。」

此外,教課時,家長坐在後排聆聽,有時會干預介入孩子的學習狀況,令孩子們緊張。遇到這種情形,林慧芬則建議身為小老師的他們要懂得如何化解;同時,也可以導入社工技巧,看個別化的差異。

服務長者時,文大學生也發現,原本設計「擁抱」橋段,目的是熟悉彼此。沒想到一位老人不習慣,後面缺課三天,才又再度出現。也有長者在一旁觀看不加入團課,用她自己的方式參與活動。種種插曲,都讓老人服務有了不同的見地。

助人本質 生命感動

鄺偉誠表示,伊甸在胡志明市的光中堂為長者送餐,他們都是孤苦無依的老人,長期營養不良。中午帶回去的中餐是他們一天溫飽的來源。有些長者也許是民情風俗不同,不喜歡相互擁抱,因此缺席,但是三天後又歸隊了,令人欣慰。服務中,要對服務使用者做到「尊嚴、尊重、尊榮」的原則,這也是伊甸一直強調的服務精神。

32天的海外實習經驗是文大實習生的職前前哨站,林慧芬看到學生們此行收穫滿滿,激發出新的能量,實習能補足理論的不足,希望他們「不要只有台灣的觀點,在全球化的世界,不分種族、區域,從事社會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助人的本質不變,回應與收穫帶來的都是生命的感動。」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7.9月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