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教育部舉辦的學海築夢獎學金的幻象機,
就像讓學生背上裝上一對翅膀般,讓他們飛翔,
到越南拓展視野並且累積社福的實務經驗,
完成自己的願景並且實踐到底。
文│邱慶宜 攝影│蘇麗華、邱慶宜
照片提供│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林慧芬
廖書荷今年暑期有了不一樣的安排,
她漂洋過海到伊甸越南做海外實習,有了豐富的體驗和不同的看見。
「剛開始到越南的時候最讓我感到震驚的是語言方面,
沒想到在外吃飯,服務生都會說英文,
感覺他們國人的英文能力不錯。」出國感受到文化衝擊之後,
廖書荷發現其實自己的視野可以再廣一點,不要再對東南亞地區國家有刻板印象。
學生歷經32天的海外實習,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助理教授林慧芬表示:
「不要把台灣的模式放到國外!」
在伊甸越南永隆省華語幼兒園實習期間,由於幼兒的中文能力有限,
為了符合當地孩子的能力而不斷修改教案,廖書荷認為與國內實習的差別無法一言以蔽之,
因為服務的對象不同,
在越南對於學齡孩子主要是華語教學,
教案的設計會傾向配合服務對象的興趣、擅長的去做發想。
在越南實習期間,體會到實務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會因為環境、文化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教學模式,
有許多的變化是學校沒教的,例如:
要因地制宜,做適當調整;
也要學以致用,打好基礎,
才能將教案在學生有效吸收的範圍內做變化。
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光中堂,也是實習生的實習場所之一,
伊甸在當地為附近獨居或無家可歸的老人提供免費的午餐,
對一些老人來說,那可能是一天當中唯一的一餐。
實習生們要與前來領餐的老人互動教學,
「在光中堂的第一天,只有四位老人跟我們一起玩,
後來漸漸的人越來越多,互相熟悉之後,
在路上相遇,爺爺奶奶們還會揮手跟我們打招呼呢!」
廖書荷開心地說著,
臉上的紅光像是吸收了當地的文化與自己心靈的提升而閃閃發亮著。
「我記得是倒數第二次的老人服務時,
那次主要的教學是教唱簡單的中文歌,因為我的阿公阿嬤很早就過世了,
所以我真的把他們當作自己的長輩。
唱歌的時候,有一個阿公一直看著我、對著我笑,
好像我就是他的孫女一樣,讓我感觸很深,很想哭。」
在他鄉能夠感受到深刻的親情,是廖書荷萬萬沒有想到的意外寶物。
廖書荷還分享到,
在光中堂有位爺爺,因為不習慣他們的互動,
而消失了三天,讓她們相當失望。
沒想到後來的每一天,
這位爺爺竟沒有缺席任何一堂課。
課堂上,意外發現這位爺爺的手相當的靈巧,
便為他設計許多與手工相關的課程,讓爺爺好不開心呀!
此行最大的收穫是回憶與勇氣、敢踏出第一步的心,
廖書荷在越南嘗試不同的東西、體驗不同的文化。
把所學的學以致用,
而學校沒教的就到當地盡情體驗、像顆海綿一樣,努力吸收。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7 期 2017.9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