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傳承 祖孫共學趣
台灣一處原民部落,孩童、婦女與長者一塊兒生活,自然進行著不被正規教育體系綁架地學習與交流。當孩童們用族語哼唱著傳統歌謠給長輩們聽,長者們感動地泫然欲泣說「我們族群的未來有希望了!」眼看連這麼小的孩子都會說母語,讓長輩們心中的希望油然而生,猶如熠熠星光一般地閃爍。
文|賴慶榕 攝影|李蒼瑀、何維綱、何坤益
之於隔代教養,能不能有更多的想像?伊甸與幾間教會合作,走入社區部落,推動祖孫共學的形式上課。無限可能,有如一線曙光,正以潛移默化之姿,逐漸消弭民族世代之間的鴻溝。
聆聽學習 共創回憶
聽長輩分享生命故事、讓孩童學習傳統技藝,都是在長輩與孩童真正相識之前,創造他們初次相遇的自然情境。美學素養的增進,陶冶性情;部落精神的傳遞,傳承記憶,同時跨越了時空,將民族情感與回憶一下子濃縮,封存於他們的腦海之中。
台東的撒部優部落,涵養極其豐富的藝術底蘊;南投的賽德克部落,悄悄流失的獵人文化、口簧琴與木琴樂音、古法編織的絕妙針法,都在族人的吶喊之中始得復興;屏東的草埔部落,在古調拉轉的聲音、精雕細琢的刻印,感知族群命脈的呼吸。
部落的傳統文化,都是值得珍視的寶藏。過去的教育,往往將孩子帶離部落,推往都市前進;而當他們返鄉,帶回一身嶄新的知識與技藝,卻反而像是外來的旅人,對家鄉文化感到陌生不已。那青年該如何幫自己定義?不妨試著將外地學來的專業,結合本屬民族的特性,揮灑創意,讓傳統與創新碰撞融合,得以兼容並蓄。
(圖說:賽德克族的古法編織。)
(圖說:部落對於文化復育下足苦心,盼帶動當地文創發展。)
落葉歸根 無限感恩
與部落長者互動,孩子們說母語的機會變多,對民族文化較容易產生理解與認同。對話過程中,也存在著生命教育的精神,像是注重品格、尊重環境、實踐倫理,都是澆灌他們長成健全人格與心態的養分。
屏東的草埔部落,孩子們乖巧聆聽著耆老的生活經歷;台東的撒部優部落,青年紛紛來到長輩身邊,傾聽他們生命,將其共同創作於部落門牌之中。生命的故事,因此像大海漂書般流動,得以展現在更多人面前,帶來不同的啟示。
長者們記憶流轉的光陰,一如臉上的皺紋,不斷堆疊、加深;趁它們風化以前,心中懷抱滿滿的感恩,將來自天聽的祝福,送給他們摯愛的土地與子孫,成就了無遺憾的一生。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5 期 2016.9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