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永隆省的小小教室裡,學童跟著文春梅老師朗讀著中文,
他們在台灣出生,卻因著家庭因素不得不返回越南。
即便成為台越兒,文春梅用心教導他們中文,希望有著返台的一天。
文│蘇麗華 攝影│邱慶宜
在伊甸越南永隆省的華語幼兒園,一群孩童在課堂上用著注音符號,學習繁體中文,
即便程度有限,依然孜孜不倦的學習。
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來台與父母團聚,實現就學的夢想。
擔任教育重責大任的文春梅老師,耐心的陪讀與指導,
她無不希望傾囊相授,讓每個學童都能具備語言能力,翻轉他們的未來。
初見到文春梅,說話總是輕聲細語,12年前接下教書工作,新移民二代的家庭際遇,
如:家暴、離婚等,讓她分外疼惜,「她的心思意念都放在孩子身上。」
伊甸國際發展處主任鄺偉誠表示,出門在外,她想到的都是學生,
想幫他們買個小零食、小東西,買完了才能安心坐下來吃一頓飯。
身為越南華僑,文春梅對待這群新移民二代孩子,總有說不出的負擔,
「就是想幫他們呀!」簡單的一句話,背後道盡的卻是無盡的付出。
打開平板電腦,文春梅手中滑過一張張與學生們的合照,
每個孩子的名字、家庭狀況、學習進度她都瞭若指掌,
「有幾位孩子長大離開班上,失去聯絡了。」
文春梅發出無言的嘆息,每位學生都像是她的心頭肉,說著說著眼眶濕潤,令人糾心呀!
一旁的鄺偉誠接著說,越南的電話線路不穩定,有時停電,很容易就斷了音訊。
看著照片,勾起了文春梅的回憶。她指著照片中一位男童,媽媽嫁到台東山上,
家裡無水可用,挑的一桶水用一天,生活克難。
遭受清苦日子無情的打擊,媽媽選擇帶孩子返回越南。
孩子沒有越南護照等於沒有身分,無法就讀公立學校,
更無力負擔私立學校費用,上學路迢迢,該何去何從?
「台越兒變成了人球。」鄺偉誠說,伊甸看到越南新移民二代的問題,
於是在台灣的移民署和越南政府兩者之間居中協調,
幫忙台越兒辦理護照,有了身分才能就學。
在越南,教的是簡體中文,但是華語幼兒班教的卻是繁體中文。
學童嘟嚷著說:「用羅馬拼音簡單多了。」
文春梅只能苦口婆心的跟孩子們解釋:
「學注音符號和繁體,日後才有辦法銜接台灣教育啊!」
黑板上一撇一那不厭其煩的教著中文筆劃,
文春梅用心栽培的苦心,希望台下的學童們能感受得到。
教室裡學童的年齡參差不齊,中文程度不一,文春梅不以為意,
遇到學童不理解,便一對一教學迎頭趕上。
期間不時鼓勵他們開口練習表達,遇到害羞的學童,怯生生地不敢開口,
文春梅溫柔地說:「要大聲唸出來呀,否則我無法糾正。」
就讀小學四年級的慶安,斷斷續續來到班上已近5年時間,
雖然中文程度有限,其他家長知道他缺簿本、書包,都會買給他,溫暖他的心窩。
有的學童住得遠,一趟路相隔15~20公里之遙,靠著祖父母騎車接送,遇到颳風下雨便中斷學習。
有的學生一周只來上課2~3天,缺課久了,教的內容就淡忘了。
問文春梅課堂上會發脾氣嗎?她為難的說:「捨不得打罵呀!」
為了學童,文春梅不斷進修,到僑委會舉辦的華語研習班上課;
暑期,台灣學生志工到越南教課,她則坐在後面偷學,
希望可以突破自己的教學方式。
來到台灣,到書店搜刮教課書、練習本,期待帶回越南給學童使用。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61歲的她仍執教鞭,只要學童不放棄,
她甘心樂意當華語老師,陪伴台越兒這一條學習之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1 期 2018.1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