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捐物到越南
看到越南物質缺乏的需要,伊甸本著「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將愛心物資分送到當地經濟貧困的角落;針對職業重建與弱勢婦女,則開辦電腦班、視障按摩班,為弱勢族群提供更多就業的發展機會。
文|賴慶榕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飄洋過海捐物到越南
看到越南物質缺乏的需要,伊甸本著「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將愛心物資分送到當地經濟貧困的角落;針對職業重建與弱勢婦女,則開辦電腦班、視障按摩班,為弱勢族群提供更多就業的發展機會。
文|賴慶榕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愛在越南牽手情
台越兒持有的一本護照,卻讓他們被拒於越南的學校之外,上學路迢迢,成了伊甸在當蹲點服務的契機。沿著湄公河流域,到胡志民市再到中越邊界的山區,伊甸將服務帶入,援助弱勢族群,發揮愛無國界的精神。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藉由送餐 關懷老人
伊甸在越南的老人服務,已屆滿兩年多,目前服務正趨於成熟,藉由老人送餐服務,看見他們更多的需要,無論未來規劃如何進行,對他們的關愛不會減少。
文|陳玠婷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湄公河畔的台越兒教育
伊甸首先在越南拓展的服務即是華語幼兒園,為了幫助台越兒回到母親故鄉的文化環境適應及不放棄台灣的教育,將教育資源帶過去,讓孩子們擁有雙語能力之外,幫助他們找到未來的路。
文|陳玠婷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越南服務的佳美腳蹤
抱持服務弱勢無國界的心情,伊甸在越南拓展服務已屆滿十年了。這段期間,配合當地政府規定,從幼到老的服務在每一次看到需求後,都漸漸展開,雖然曾經遇過執行中斷,導致服務終止的狀況,還是撐了下來。迎來第一個十年,我們還在持續當中。
文|陳玠婷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關心長輩,把他們當家人服務
如果不是當志工,王鈺瑄還是留在舒適圈長大的孩子。如今藉由服務長輩的過程,她的生命跟著催化,體會長者的不便,更心繫他們的健康。志工服務,牽起跨世代的交流,愛跟著轉動。
文│王錦萍 照片提供│賴慶榕、伊甸志工發展處
到越南當志工 累積生命厚度
還是大學生的郭欣柔,源於好奇與體驗的心態,開啟志工的旅程,每一次出隊都是翻新自己觀念的時刻。今年夏天,她前往越南身心障礙者協會服務,獲得的成長比自己預期得多。
黃永恩的不凡領悟
第一次來台灣不是探親,而是到伊甸來實習服務。黃永恩如此特殊的選擇皆是心中有上帝也有愛,他在伊甸的日子裡碰到不同障別,也各自有不同收穫,皆與生命、態度有關係。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候鳥返鄉 實踐特教夢想
「看見特教孩子的需求,堅決自己想走的道路。」對主修小學教育的Jennifer來說,這趟返鄉之旅,除了將美國德州文化帶回台灣,也一邊學習與服務。更堅定未來將走向特教之路。
文│賴慶榕 攝影│何維綱
國際志工 跨越國界的愛
法籍Valérie Ly用心,深刻「實習」的刻度
實習的熱情推動她前往世界的腳步,或許會不段地拜訪世界各地,來自法國的Valérie自發性參與志工服務,這次通過網路interview申請來到伊甸,接觸人群,付出愛。
文/許佳瑩 攝影/何維綱
Valérie Ly,法國出生的台裔寶寶,目前就讀於La Rochelle Business School(法國拉羅謝爾商學院)碩士一年級,未來目標是在飯店工作,大學一路讀來都是餐旅管理相關科系的Valérie,選擇La Rochelle Business School的最大原因是因學校要求學生畢業前須完成400小時的志願服務,許多學生避之唯恐不及的「實習」,卻是Valérie心中的熱情。
甘比亞包凱蒂 體會包容不同文化
參與伊甸國際志工服務隊的甘比亞女孩-包凱蒂,是個對文化交流極為開敞的大學生,因著優異的成績她拿到來台留學的獎學金,熱心公益讓她對許多身心障礙、弱勢朋友都不陌生。在台灣,她最感動的是民眾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讓她對這個可愛的小島充滿友誼!
文/許佳瑩 攝影/何維綱、陳明音
24歲的包凱蒂,是個成績亮眼、熱心公益的甘比亞大女孩,高中三年她擔任學校的級長,協助同學在校活動與課業,亦時常參加各項校際間比賽,最拿手的項目是運動,曾代表學校出賽多次球類與辯論比賽;優異的表現讓包凱蒂在同學之中脫穎而出,獲得我國外交部所頒發的台灣獎學金,於三年前成為銘傳大學國際學院國際財務金融系的學生。
國際服務第一砲 參與伊甸
瓦礫堆下的復甦
汶川地震五周年的重建路
五年前,災變的創傷歷歷在目,五年後,災民的臉上多了一份笑容。地震毀損他們的家園,帶走他們的親人,帶不走的是他們堅毅不拔的心。在災區的重建路上,他們舉目仰望,在殘瓦碎片中,燃起再造的一顆心。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謝孟倫
2008年5月12日是令人傷痛的日子,慘重的災情猶如歷歷在目。當時汶川大地震的搜救工作不斷地進行著,到處是滿目瘡痍的環境,災區的空氣混雜著消毒水與屍臭,居民祈求著壓在瓦礫堆下的親人還有一線生機;沿途兩旁有醫護人員正在急救傷患,有人抱著逝去的親人痛哭失聲;也有人慶幸自己在災後能夠重生而相互依偎…
李大娘劫後餘生 從工坊找到力量
5月12日對四川綿竹市的災民來說是一個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一夕之間天人永隔,李大娘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已。拭去淚水,她加入伊甸年年工坊的行列,用工作填補哀傷,用笑臉迎向未來,這些年,她的豁達與認真,讓工坊的人早已視她為另一種精神支柱。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謝孟倫
汶川地震發生的前一刻,家住綿竹市九龍鎮的李大娘正在田裡忙著農務,一陣天搖地動後,李大娘還來不及回神過來,回到住家,眼前的景象卻令人觸目驚心!四周倒塌的屋瓦散落滿地,驚慌失措的居民急尋著掩埋在瓦礫堆底下的親人…李大娘和大爺(丈夫)僥倖逃過一劫,但是她唯一的兒子卻在礦坑工作中喪失性命。
痛失愛子 媳婦改嫁
災後重生 創造喜樂園
26歲的小梁,在汶川大地震遭遇骨盆粉碎性骨折,體內安裝的螺絲年久鬆動,疼痛造成無法蹲坐,卻不影響她想往前的動力,目前她已擔任年年工坊的負責人,成功在生命中找自我存在感。
文|陳玠婷 圖片提供|謝孟倫
來自四川省綿竹市九龍鎮的小梁,蓄著短髮、年輕、充滿幹勁,帶領著伊甸基金會於當地成立的庇護工場-年年工坊裡的十多位紡織工人,負責接洽訂單、管理營運等等,是個非常年輕有幹勁的領班。
地震致殘 勇敢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