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送餐 關懷老人
伊甸在越南的老人服務,已屆滿兩年多,目前服務正趨於成熟,藉由老人送餐服務,看見他們更多的需要,無論未來規劃如何進行,對他們的關愛不會減少。
文|陳玠婷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沒有戶籍,沒有落口,沒有家人,台灣的獨居老人尚且能將戶口掛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單位裡,而越南老人卻無相同的保障,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譬如政府的津貼福利,他們樣樣無法獲得,生活無法獲得改善,惡性循環之下,終日沒有一絲改變的可能。
(圖說: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學生參與伊甸在越南老人服務,協助家訪統計數據。照片為成果展。)
沒有經濟收入 老人居無定所
伊甸在越南看見此番景象,便拜訪當地教會更深入了解老人困境,發現胡志明市的房價很高,如果沒有固定收入,更別說買房安定了;至此之後,伊甸決定在越南拓展老人服務。因考慮當地為共產國家的特殊性,伊甸於2012年與越南當地官方單位友誼會、教會合作,先從老人送餐服務開始,進行關懷、陪伴長者的行動。
剛開始,伊甸提供一週五天的午餐經費,由當地老人會送餐、教會負責供餐,以胡志明市第八郡的中低收入戶之老人、鰥寡無依的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為了落實確保服務到位與責信,送餐人員週間服務時,都以見到老人,親自將餐點送到他們手上為目標。
送餐限制 發現生活困境
但是送餐有其限制,因為居無定所的老人,每天居住地不一樣,光是找到人就得花費一番工夫,有時候甚至找不到!例如有一位老人平日以資源回收為業,每一日都到不同的地方去工作,地點不定,每一次送餐就得靠著經驗、猜測,十分不易;另外,除卻中餐,他們另外兩餐的著落在哪裡?據家訪得知,拾得十公斤的回收物,只能換取當地一個麵包的價錢,付出與所得不成比例,所幸他們的生性樂天,對生活沒有抱怨地過每一天。
據了解,當地老人都非常樂意工作,只是大部分都是洗碗、賣彩券、勞力型的臨時工,收支無法平衡,平均一個禮拜工作兩三天,才獲得一個麵包錢,如此窘迫的環境,不得已才依靠其他團體而活。
(圖說:每日送餐多是一肉一菜一湯。)
領餐的故事 讓人鼻酸
在教會當中,有一位老人會固定領取午餐,然後當場將之分成兩份帶走,教會的弟兄姊妹好奇詢問他,才知道他帶著中年、智能障礙的兒子寄住在親戚家,而親戚只提供住所,不提供飲食,因此他需要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和兒子。
另一位老人叫做保羅,他每天早上都到餐廳清洗碗盤、杯子,中午再到教會吃飯,飯後繼續工作,直到日落而息,伊甸在越南服務的同工高瑞蘋說:「保羅七十幾歲,但是他還是持續工作,他感謝教會和伊甸,提供他有肉、有魚,有菜的午餐,他覺得自己被關心。」
目前伊甸與官方老人會合作告一段落,著重於教會部分,人數維持在40人左右,希望能將適切的服務提供給最需要的老人。
另外,伊甸去年開始在越南胡志明市舉辦圍爐,今年再次舉辦時,伊甸前國際發展處處長暨一級特專的吳淑芬特地前往當地共享圍爐,她表示自己以前拓展越南服務,如今在眼前呈現成果,讓她特別感動,尤其老人面臨的環境比台灣更落後,期待未來能夠協助當地走向社區安老的目標,帶著老人共享安樂。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9 期 2016.3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