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勝從小就被診斷為發展遲緩兒,在語言、動作和認知上都比一般孩子發展得慢。媽媽從錯愕到接受,帶著孩子接受早期療育,路就像倒吃甘蔗般,愈來愈甘甜。小六的傳勝恢復到一般生身分,這12年的努力和辛勞都化為歡笑。
(圖說:傳勝和媽媽一起在紀錄片放映會上分享早療的點滴。)
文、攝影|蘇麗華 記者會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三歲前做一年的療育勝過後面的十年。」當年正因為醫師的這句話,傳勝媽媽積極帶孩子做早療。孩子不但在六歲前結案,如今即將從國小畢業的他,從發展遲緩恢復為一般生,讓媽媽感到無比的欣慰。
回顧傳勝的成長歷程,發音一直停留在疊字,只會叫爸爸或媽媽,其他的字都發不出來。到了一歲六個月才會走路,於是一歲十個月大時,傳勝媽媽和先生帶孩子到醫院評估,進行一連串的檢查。那時候為了檢查腦波,進行全身麻醉,看到原本活蹦亂跳的孩子突然安靜睡著,心裡非常不捨。回想當天的情景,傳勝媽媽依舊歷歷在目。
(圖說:傳勝彈著他喜愛的吉他,音樂成為他的娛樂之一)
直到檢查報告出爐,醫師說傳勝在語言,動作和認知上都發展遲緩,一聽到「發展遲緩」的字眼,傳勝媽媽整個嚇傻了,「怎麼會是發展遲緩的孩子?」
對這突如其來的宣判,有來自朋友的關心,長輩的質疑:「不是大雞會晚啼嗎?」甚至是遭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媽媽沒有時間耽擱和消極,只想盡快找資源幫助孩子。
於是她求助醫療診所,兒童發展中心等去找資源。醫師建議她,三歲前讓孩子做早療勝過往後的十年。於是傳勝被通報進到伊甸早療中心,開始他的復健之路。
上療育課時,傳勝媽媽就在門上的小窗戶探視,「我那時候就偷偷學,回家再帶著孩子反覆練習。」伊甸的老師和家長互動緊密,由老師引導,傳勝媽媽回家一樣畫葫蘆,甚至舉一反三。原本看到老師用束口袋做教具,回到家,傳勝媽媽改成紙箱,將平時兒子喜歡玩的車子,菜瓜布,刷子等物放入紙箱,讓傳勝伸手取物,順便練習觸覺刺激。
過去,傳勝只要發出嗯嗯啊啊的聲音,大人就幫他完成動作,缺乏開口練習的機會。傳勝媽媽不禁說:「我們大人就像他的聲控遙控器。」為了誘發他表達,傳勝媽媽製作許多教具,陪著孩子居家復健。
直到六歲結案,原本欣喜若狂,殊不知上小學又是噩夢的開始。傳勝媽媽才發現:「原來結案不等於畢業。」
(圖說:傳勝媽媽積極陪著孩子做療育和復健,傳勝才有了機會恢復到一般生身分。)
觀察入微的她發現孩子有外斜視的現象,講話常常不看人正臉說,容易被人誤會不禮貌。一方面他講口吃,同學會幫他貼標籤,令他受傷。此外,他莫名的堅持,比方說飯一定要熱的才肯吃,只上乾淨的廁所,不乾淨就憋尿。一次,傳勝爸爸帶全家去露營,卻因為他的固著性,惹得爸爸提早打道回府結束行程。
種種點滴讓傳勝媽媽察覺有異,檢查後發現傳勝有輕微的自閉症。習慣固定作息的他,不喜歡變動。卻因為國小每兩年就換班,讓他得重新適應新環境。「只要遇到一分班,我就膽戰心驚。」再加上他一向和爺爺感情好,小學三年級時爺爺生病過世,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傳勝更是無法釋懷。「他常常說他不想上學。」傳勝媽媽只好要他試著面對問題,想辦法解決。
媽媽帶傳勝到自己教的手作班當小助手,從接觸陌生人開始。遇到學員有疑問,傳勝就試著開口教導,社會融合便一點一滴地進行。
為了瞭解自閉症,傳勝媽媽上過許多相關課程,也入班說明傳勝的狀況,希望得到同理。「只要班上有幾個同學能體諒,傳勝就有朋友,也不會那麼排斥上學了。」
傳勝話說得不流暢,但是他卻主動報名參加合唱團,幾年訓練下來,他可以跟上大家的節拍,也能正眼看指揮。看到他站在台上的表演,和一般孩子沒有兩樣,令媽媽感動莫名。今年即將從國小畢業,傳勝的評估有了很大的突破,他雖然有自閉症傾向,但是適應良好,變為一般生的身分了。「這是多麼大的進步,真的得來不易。」傳勝媽媽如釋重負,過去的辛苦一切都值得了。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19.3月 385下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