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恩的不凡領悟
第一次來台灣不是探親,而是到伊甸來實習服務。黃永恩如此特殊的選擇皆是心中有上帝也有愛,他在伊甸的日子裡碰到不同障別,也各自有不同收穫,皆與生命、態度有關係。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來自美國德州的David,他的中文名字取名為黃永恩,他說:「這是我爸爸、媽媽幫我取的,他們說這是神的恩賜。」如同名字,黃永恩在愛中成長,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著細膩觀察力,同時兼具包容心、同理心。黃永恩的爸爸是台灣人,候鳥計畫卻是他第一次回台灣,以前聽家人提及的文化、飲食就擺在他眼前,他說心裡只有滿滿的新奇與踏實感,「來台灣之前,我雖然認識台灣,但是沒有特殊想法,但是在台灣的幾個禮拜獲得很多,回美國一定會很想念。」
確立目標服務弱勢
他在今年春天申請外交部的候鳥計畫時選擇個人實習一項,諸多選擇下,他讀了大量的資料卻沒有找到心意所屬的單位,直到在伊甸官網上看見身心障礙者服務後,「我看到自己的使命,心裡很想與這些身心障礙朋友一起度過暑假,我想到台灣幫助他們。」黃永恩說自己不怕接觸身心障礙者,只怕不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真正接觸到了,擔心也瞬間沒了。」
黃永恩在伊甸幾個星期,他與新移民二代到宜蘭寒溪部落體驗原民文化、陪伴身心障礙重症青年復健、帶領視障英語營隊等,每一個星期都與伊甸不同服務對象接觸,他說:「我常常感覺到神的指引,那一些啟示不僅是對我,也是對服務使用者有啟發。」
生命與信仰 緊緊連結
像是一次視障英語營前期訓練,伊甸視障發展處的同工們為候鳥計畫的學員準備視障體驗營,讓他們雙眼蒙上布體驗視障者的日常生活,譬如黑暗主餐、上下樓梯等。黃永恩提到他眼前一片黑暗下樓梯,到達最低層的時候,他一手把布掀開,抬頭一看就看見詩篇二十三章第一節「耶和華是我的牧人,我必不會缺乏。」他那瞬間領悟到一切皆是主的安排,因為視障朋友和羊有個共同點即是視力不好,而主是牧羊人,因此視障朋友能將一切交託於主的手中,由祂帶領必能得到方向。
而在萬芳啟能中心服務時,黃永恩多是陪伴重度身心障礙學員們上課、做復健,他的收穫則在學員身上獲得。有一天,黃永恩正陪伴一位手上裝有固定器的學員正在做復健,「他一邊做動作,一邊流汗,看起來很辛苦,於是一直請我幫他拆掉固定器。」當黃永恩的手伸出去的當下,立即一旁的教保員制止,一邊告訴他原因,「我終於懂了,原來復健計畫必須執行是有原因的,因為不持續復健會讓學員的身體機能退化,就像上帝給我們的試煉一樣,自己跨越才會明白益處。」黃永恩獲得啟示後也有另一新想法,他認為沒有清楚他人狀況之前,冒然伸出手幫助別人不一定有正面效果,懂得傾聽、詢問,幫助才會加分。
在服務中尋找自我
黃永恩和一位萬芳學員成為好友,他們共同的興趣之一就是唱歌,所以那段時間裡,兩人總是拿著歌本,一個哼著旋律,一個唱著歌。他說:「學員的手指僵硬,可是會畫畫,說話速度慢,我就仔細聽。我發現只要兩個人都有溝通的誠意,那麼溝通都不是困難!」
他的收穫說也說不完,從視障者的多彩多藝中找到自己曾經丟掉的學習熱情,也從不同障別當中,看到許多生命的搏動感,他感性地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才能,但是不同國家、不同背景,建立連結不再是難處。在台灣我的收穫滿滿!」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6 期 2015.12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