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障礙環境 生命亮起來

「這個住址住了三十多年了。」杜姐患有小兒麻痺,家住二樓,隨著身體功能日漸退化,障礙環境處處難倒了她。所幸加裝輔具後,她不用再依靠他人,而能融入社區,自在生活,心情跟著亮起來。

走出障礙環境 生命亮起來   

文│王錦萍 攝影│何維綱

 

杜姐一歲多時患上小兒麻痺,從此不良於行,家境清寒的她,媽媽認為,身障者習得一技之長,能夠獨立謀生更要緊,因此她國中畢業就去當裁縫學徒。杜姐謹記母親教誨:「察言觀色、認份低調。」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產即來到人世的欣宜,發展上比同齡孩子落後,學習這條路備加辛苦。腦麻的因素讓她無法使用手部操作,只能仰賴腳翻書、操縱滑鼠。她不氣餒,求知若渴,國中畢業的她,正為升學規劃她人生的下一步。

欣宜想上學  

文│王錦萍

早產兒欣宜看得見、聽得到,智力一如常人,雖然手不方便,但是她善用雙腳,翻書、打電腦難不倒她。國中畢業了,欣宜還想繼續升學,這條求學之路能不能走下去呢?

 

在伊甸得到信心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甸基金會於1994年開始啟動早期療育服務,20年來從外展服務、時段療育拓展到到宅、日托服務,日益看見教育的重要性,並推動轉銜、融合理念。回顧20年早療一路走來,伊甸進行了一份融合認同度問卷調查,藉調查試圖瞭解目前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接納度。

 融合教育認同度大調查  

文│許佳瑩  資料來源│伊甸基金會公關中心

 

我國推行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多年,民國八十六年政府訂定之特殊教育法中更詳細規範細則。如今,融合教育實行的成果社會有目共睹。今年伊甸基金會特別於畢業前夕,進行非正式問卷調查,探討目前學童家長對於融合教育的認同程度,一探融合落實現況。

 融合教育認同度大調查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說突破障礙,除了自身的復健,輔具和無礙環境能幫上大大的忙。尤以輔具能夠依著每一個人的需求度提供不同的服務,為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新風貌。

 330-04-13-1  

文|陳玠婷

 電影《Life Feels Good,人生多美好》中的主角Mateusz是腦性麻痺患者,他的手腳張力過高、幾乎沒有表達能力,但是他個性纖細敏感、思維清楚的人;曾經,醫生誤判Mateusz是個智能障礙者,大喇喇地在他與母親面前說:「他是個植物人……」時他甚至無法開口反駁,甚麼事都不能做。Mateusz直到母親年邁進入教養院受照顧,彼時才學習如何表達:自己不是植物人。

 如果,當初檢查沒有誤判,有治療課程與輔具幫助,表達能力對Mateusz還遙遠嗎?他是不是能自己使用電動輪椅外出就學、就業呢?學習使用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電腦打字輸入法,是不是能讓Mateusz抒發他每天的天馬行空?

 善用輔具  自主生活不難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不可逆的老化,腦性麻痺的阿梅生活漸漸需要有親人,居服員幫助,家中一樓也改建成為無障礙空間,讓阿梅能在舒適的環境在地老化。

 IMG_0346  

文|陳玠婷     攝影|高建芳

 家住屏東新園的阿梅,從小即是重度腦性麻痺的多重障礙者,在父母親雙雙逝世的情況下,即使有手足互相照顧的情況下,也培養出獨立生活的態度。目前住在大哥留下來的透天厝,雖然家中仍有負債,但總是還有一個遮風避雨、與家人相伴的家。

 身體機能退化  生活限制多

 只是近10年來,阿梅的身體機能退化得快,原本能撐著自己緩緩在家中移動,爬樓梯,現在身體機能退化,手部已經無法再為自己燒菜煮飯,甚至在房屋還未裝修成無障礙環境、沒有移位輔具時,她從三樓房間到一樓客廳只靠雙手、雙腳用爬用挪的,空間過於狹小,家人無法幫助,而且每次上下樓梯都要十幾分鐘,又累又危險,阿梅大姐表示:「她以前從三樓走下來跌倒過好幾次,常常受傷,每次摔倒就很懊惱坐在樓梯口哭。」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性麻痺且年過半百的小夏,家門前長長的斜坡道是他的夢魘,屢次跌倒,傷口狠狠地在他腿上印下烙印。顯少出門的他,時隔35年後萬萬沒想到一支四腳杖竟然能夠改變他的命運,幫助他出門上課、交朋友。他的活動不再侷限家裡,而能出門走透透,看盡世界。

IMG_0701  

文│王錦萍  攝影│何維綱

小夏在小學四年級那一年輟學,因為腦性麻痺的關係一直待在家裡由媽媽照顧,上一次與外人接觸是三十五前的事了,後來,伊甸幫助他藉由輔具得以出門、上課,獨立帶來自信,現在他有許多朋友,變得開朗,疾病再也不能將他隔絕,小夏的世界從此開展了。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破0.06視力 看見未來

IMG_7387  

正當黃金三十巔峰時,突然失業又失明,你會怎麼面對接下去的人生?曾是建築界新貴的李志宏,面對這樣的人生一度想放棄,但在伊甸的幫助下,終於在電話客服工作上找回自己的人生。李志宏說:「我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會有機會!」

文│唐植梅 攝影│萬慶濰

民國64年次的李志宏,退伍後以半工半讀方式考進銀行並做到放款專員。放款工作中接觸到不同行業,感受到其他產業的發展與潛力,於是民國95年跳出銀行業、轉進完全陌生的營造工程業。

當年政府大力發展城市更新,都更、大樓拉皮舊改新口號喊得震天響,營造工程成為最夯產業,李志宏沒有背景、也缺乏人脈,卻毅然爭取面試機會,正因為這份態度,獲得老闆讚許並在三十多位有經驗的應徵者中堅持雇用他。受到老闆的器重,李志宏應徵是業務開發,卻接受了領固定薪水的條件。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健的爸爸雖然外表嚴肅,卻有著一顆極柔軟的心,他用傳統的方式展現父愛,守護這個家,讓德健的成長雖然比別人稍微慢一點,卻充滿了安定、信任感與愛。

文│王錦萍   照片提供│伊甸桃園庇護工場

 主圖  

25歲的德健在桃園烘焙庇護工場擔任庇護性員工,負責包裝及外場部分,輕度智能障礙的德健工作態度積極、肯學,獲得老師們高度評價,像這樣能夠自立生活,也是德健爸爸對他的最大期望。

艱辛的上一代

德健爸爸生長於大家庭,當年只有9歲的年紀就開始和哥哥在山裡做粗活,用人力拉運竹子下山:「一天只賺18塊錢。」爸爸回憶,小時候因為頭皮生病,家裡人讓他使用硫磺洗頭,成年後身體不舒服了也只能用各種偏方治病,因此從年輕時期身體狀況就很不好,妻子也是苦出身的,多病的兩夫妻往往月初領的薪水,月底看完病就用完了。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句謝謝爸爸從沒有放棄我,巧苓就哽咽落淚了。她對爸爸的感激,源自於爸爸潘威壯的疼愛與照顧。對潘威壯而言,他永遠愛不夠自己的孩子,因此在自己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也緊緊牽著她不放。

 IMG_4657   

文|陳玠婷

談起女兒巧苓,潘威壯如數家珍地將養育過程中的愛與艱辛,三歲時因為發燒休克,巧苓送到醫院時腦部缺氧,細胞輕微受損,搶救過來後,醫生告知她的智能受損,鑑定成中度智能障礙者,疼愛女兒的潘威壯除了難過,就加倍得愛她。直到巧苓四歲時,潘威壯與妻子離婚後,生活一夕變化讓人措手不及,有苦有甜,也讓一家人更珍惜彼此。

 人生更迭  單親爸爸的辛苦

潘威壯在青少年時,因家境貧困又希望念書,國中畢業後就成為麵包學徒,白天上班,晚上則到高中夜間部上課。當學徒的那幾年,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開始揉麵糰做麵包,直到七點才有時間吃早餐,非常辛苦;每每學到一個程度,潘威壯就換老闆去學習更多技能,並堅持做麵包。帶著這股毅力,他年輕時便在老家買了透天厝,娶妻生子,擁有自己的麵包店與麵包車,日子過得非常幸福。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恆的父愛

以弗所書6:4:「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只要照耶和華的意思管教他們,糾正他們的思想,把他們撫養成人。」兩位智能障礙孩子的父親,用滿溢的愛教導子女,創造出屬於他們的一片天。

文│蘇麗華

 330-14-21-1  

「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聖經箴言17:6。八月洋溢濃濃的父親節氛圍,一位父親,他從不放棄智能障礙的女兒,陪她成長陪她歡笑,父女倆還有共同做麵包的夢想等待實現。另一位是鐵漢柔情的父親,面對智障的兒子總是愛之深責之切,兩對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背後卻有相同的共通點,那就是偉大的父愛,牽著孩子邁開步伐一起向前走。

 不錯過孩子的成長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