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恩語第52集(回應版之二)

口述/鍾彥彬   整理/詹慶臨   刊頭設計/謝馨霈

 

【雲端恩語第52集(回應文之二) 】謝謝你給我機會幫助你--

 

我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大概從事社會工作超過35年了,我常覺得好稀奇自己怎麼能夠堅持下來?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愛的鼓舞!

 

三十五年的社工生涯,冥冥中有神引導

我在一個教會學校東海大學社會系學習,畢業後自然地就跨入社會工作領域。我是南部人,第一份工作是在屏東基督教醫院附設的勝利之家,大概工作了四年左右。早期臺灣要開脊椎側彎的,都要來屏東基督教醫院開刀,因為屏基挪威來的醫師才有那個醫術,所以全省的身障孩子大都去那邊開刀復健,然後求學一直到國中畢業,再返回自己的家。工作了大概四年左右,因為結婚的關係北上家扶基金會工作,從事兒童保護跟寄養家庭的服務。後來自己懷孕了,無法每天都要騎摩托車,醫生建議我要安胎,所以後來就轉到臺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專門服務精神疾病的患者,主要是做的精神醫療網,這個專案的工作比較間接的做了兩三年,那後來因為小孩陸陸續續生出來,在家裡做七年的家庭主婦。

 

談到為什麼會來到伊甸工作,就要談起我的一個特別的經歷。擔任人的服務工作是很特別的,不會因為你工作轉變就結束了,譬如說屏東基督教醫院那群開完刀的孩子,因為我那時候主要是帶國三的學生,那他們就打電話來說:「老師,我現在面臨課業的問題,還有交男女朋友的問題,應該怎麼辦?」我就覺得在家裡待了七年,離社福領域有點遠,覺得很想幫忙,又不曉得怎麼回答,於是心裡就產生了一個返回職場繼續工作的念頭,反正小孩已經念小學三年級,可以慢慢的再回去職場了,所以也因為這些求助的電話,心裡突然燃起火花跟動力,就開始找工作,後來就來到伊甸基金會服務。

 

【雲端恩語第52集(回應文之二) 】謝謝你給我機會幫助你--

(圖說)25885,「愛我抱抱我」是伊甸基金會希望給服務使者的溫暖關懷。 攝影/簡瑞廷

 

來自單親家庭的感恩,陪伴的力量真大

社工是要幫助人的,可是我從受助者身上看見一種生命力, 也激勵著自己不斷向前,那種激勵就是「人只要活著一定有希望」,然後可以走出不一樣的路。譬如說我那時候在家扶工作的時候,父親因為違犯了票據法入獄,所以三個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要被安置在寄養家庭,等著父母有一些改變再接回去,那時真是全家愁雲慘霧,我一直在想:「天哪,如果我的家庭也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辦?」那時候我自己也很年輕,看著三個小孩陸續被寄養、被安置;接著要幫他們的媽媽找工作,因為她從來沒有在社會上工作過,找工作很不順利的,而家裡的房子又要被查封……

 

那時候我蠻挫折的,因為看到小孩哭哭啼啼地進了寄養家庭,出現很多的行為問題,譬如逃學等,孩子們很難理解自己的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媽媽又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對我充滿了抱怨,在那個過程當中我對自己還蠻失望的。

 

過了好幾年,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竟然在萬華遇到那三個孩子和媽媽,他們都長大成人,我幾乎認不出來,那位媽媽笑瞇瞇來跟我打招呼說:「鍾老師,我們全家終於團圓了,我們一直找不到你,想要謝謝你那段時間的陪伴,不然的話我們也不曉得該怎麼往下走……」

 

那時候我深深感覺只要懷抱著盼望總會有路可以走,但如果你願意陪服務對象走一段,雖然在那個時空沒辦法完全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要盡力做,然後撒下希望的種子,別人自然會感受到你的用心,當媽媽最後跟我說:「當時雖然我心裡有很多的抱怨與不了解,但是看到社工老師都那麼認真地為我付出,即使當時結果不盡如人意,我也願意為自己、為家庭努力。」我很感謝這位媽媽的回饋,她的話很激勵著險些在社工服務打退堂鼓的我,讓我願意持續走在社會工作這條路上。

 

【雲端恩語第52集(回應文之二) 】謝謝你給我機會幫助你--

(圖說)不要讓案主成為依賴者,要幫他找出可以改變內心動機的力量。  攝影/簡瑞廷

 

謝謝你給我幫助的機會,互相成就,一起成長

我真覺得「施比受更有福」,人家願意被你愛也是要謝謝對方。在伊甸基金會遇到很多生命困頓的服務對象,他們在求助無門的時候來尋求協助也是不簡單的事。一般人沒事不會想要去找人家幫忙,畢竟那個背後有個「自尊」的問題,所以每個來伊甸的服務對象都讓我覺得他願意對一個所謂的陌生人敞開心,談他最困難的事情,這代表著某種「信任」,這是很不容易的。在那個「信任」背後,聽著服務對象困難的時候,看著眼前的他,你會覺得他好厲害喔,遇到這些事情,不曉得該怎麼辦時,內在還是存有一股動力。

 

我在社會工作的體悟是不要讓案主成為依賴者,要幫他找出可以改變內心動機的力量,社工人員對於福利資源比案主較熟悉,可以協助提供資訊;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引發案主願意內在改變的動機,如果他的心有所改變,他就願意去學習成長。沒有一個人可以陪伴另一個人一輩子,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困難是隨時都在發生,我們不曉得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在那個付出的過程,社工員提供解決問題的技能,給予一些方向,如果案主也擁有了這樣能力,就不是所謂的受助者,因為他已產生能力運用在人生不同大大小小的挑戰上。在服務的過程裡面,是互相的感恩,在案主這端是「謝謝你幫助我」,那社工員另一端是「謝謝你給我付出的機會,我們互相成就,一起成長。」

 

【雲端恩語第52集(回應文之二) 】謝謝你給我機會幫助你--

(圖說)看誰拋得遠哦!鍾彥彬和八德服務中心的長輩們一起歡樂拋拋球。 攝影/簡瑞廷

 

愛的泉源在心裡,服務就不枯竭

我是在伊甸基金會信仰基督的,在那之前上帝已在為我安排一條生涯道路。我覺得信仰對社工人員最大的幫助就是讓工作能量不會耗竭掉。社會工作不是萬靈丹,難免給人帶來挫折、空虛、無力的感覺,社工要面臨社會各個體制所帶來的衝擊,會覺得能給別人的幫助很有限;但是如果有愛的泉源在裡面,上帝的助力如同翅膀下的風,讓人可以御風飛越難關。

 

聖經記載很多上帝愛的工作,呈現祂對人的看法,讓人深思、學習。我教會的小組長本身是一位社會工作者,在大學擔任社工教授,以前他常常去參加很多的工作坊,後來他覺得不用了,因為服務理念在整本聖經裡都涵蓋了。譬如說耶穌看到一個要求助的婦女,祂不是直接給予幫助,而是先問:「需要我為你做什麼嗎?」,我覺得「需要我為你做什麼」這句話如果轉換到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就是先去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麼?先從「需求評估」開始,先把對方視為主體,是有獨立思考的人來尊重,如此服務的深度就很不一樣;如果那個主體變成自己,以自我中心時,這種心態提供的服務對案主來講容易失焦,就沒有太大的助益。

 

【雲端恩語第52集(回應文之二) 】謝謝你給我機會幫助你--

(圖說)不管是幫助者或受助者都是不足的,都需要信仰的力量來引導與建造。 攝影/簡瑞廷

 

基督信仰裡有很多對於障礙者的看法,反映了神對人與對社會工作價值的觀點。伊甸在服務身心障礙者領域時,都可以從這個信仰理念看見身障朋友是人類的多元性的常態,耶穌看重每一個人,不管是瞎眼的、是瘸腿的,都有尊貴的靈魂。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獨一無二的創造,基督的愛成為一個泉源,引導我們的服務對象,也影響幫助者的態度。

 

耶穌很多助人的故事都非常值得去學習,整本聖經裡面有很多耶穌的典範,讓人看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提醒人不斷地覺察與成長,讓心靈迎向美善的光源,走回正確的方向,這就是上帝所要給我們的力量。

 

感謝神!不管是幫助者或受助者都是不足的,都需要信仰的力量來引導與建造。在生命的苦難中都有神特別的祝福,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在愛的當中找到上帝的同在的泉源。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