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林家寬在伊甸心旅行志工服務中,看到社會需要的角落。)
帶著一顆服務的心,踏上未知的旅程,林家寬用「心旅行志工」來認識偏鄉角落,觸目所及都成為他生命的養分。
三次的服務經驗,都讓他感受到有愛就有芬芳。
文│蘇麗華 攝影│李蒼瑀
離開喧囂的都市,林家寬驅車前往臨海的彰化縣芳苑鄉的路上教會,展開為期五天的「心旅行志工」,為人生註記一筆新的體驗。
「你新來的喔!之前沒看過。」獨居長輩好奇的問。
一早,林家寬陪同東觀老師挨家挨戶作關懷訪視。
老人家話夾子一開,滔滔不絕的述說往事,林家寬耐心的在一旁傾聽,「他們平時沒有說話對象,很需要人陪他們聊天。」
聽著長輩過往,喚起林家寬被阿嬤帶大的兒時記憶,一早腰間點著鐵盒蚊香,跟著阿嬤下田的景況、還有和她老人家睡一起的畫面浮現歷歷……
另一名隨行的志工楊大哥,則發揮健談的個性,和長輩有說有笑,笑聲劃破寂寥的屋內,頓時間充滿人情味。
(圖說:彰化路上教會的東關老師分享志工從旁協助,幫助他們不少。)
兒女在外地打拚,或是過世,社區關懷成了長輩的心靈依靠。
一次,東觀老師訪視時,84歲的長者臉色發白、發燒,趕緊陪同就醫,化解緊急狀況。
林家寬走入偏鄉,眼見所及都深深觸動心靈。
平時的一通電話、一句問候,在偏鄉長輩心底成了最簡單的幸福。
下午時分,學童放學魚貫的來到課照班,只見有位男童作業寫寫停停,好動的他不時的離開座位玩耍,一會兒又嚷嚷著數學不會寫。
數理剛好是林家寬的強項,他從旁指導幫助學童完成功課。
環視課照班27位學生,由3位老師負責照顧,一人要顧及9位學童的課業,負擔不輕。
帶班的李老師非常感謝有志工的加入,減輕一些工作壓力。
這群學童雖然來自弱勢家庭,有隔代教養、新住民、單親等等,但是在路上教會的關懷下,課業和品格塑造都特別要求,林家寬打從心底佩服這群老師們的付出,把他們教得都很好。
短短的五天志工服務,林家寬不敢說自己能貢獻什麼,卻感受到每次不同的收穫。
他舉例在伊甸的象圈工程計畫單位之一的宜蘭冬山教會服務時,從不同的志工身上學到技巧。
當時課照班的學童排擠一名過動的同學,他發現後會特別去關心他,也鼓勵其他同學接近他。
另一名志工找了一部過動症的動畫片播放給學童觀賞,透過介紹,學童慢慢理解過動症和一般人無異,只是需要被接納。
透過彼此分享、討論、有獎徵答等方式,學童大為改觀。
(圖說:學童下課後,林家寬和他們聊一聊一天的學校生活。)
林家寬十足體驗到影片教學,確實能讓小朋友理解更快,進一步懂得同理身障孩童。
他認為,傳遞正確觀念給孩童,希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能有一點點的啟發作用。
另一次服務則是到屏東的愛加倍當志工,期間看到李修女校長兼撞鐘,白天要訪視社區長輩,即便資源有限,仍不吝嗇的送物資給需要的老人家;下午要接送學童來課照班。
途中也沒閒著,要學童在車上背九九成法表、英文單字,回到教室還要將單字寫在黑板上,用心良苦。
比起其他地方,林家寬看到南國之境資源更加缺乏,「原來社會的角落有這麼多人需要幫助。」對照自己衣食無缺的成長歷程,他深知自己可以付出些什麼,哪怕只是短暫的陪伴。
藉著志工服務,看到不同的人生風景。
原本一板一眼的他,也扭轉思維,不用太過拘泥形式、或是給自己過大壓力。
有時多一點彈性,事情可以變得輕鬆。
旅行的養分,一點一滴的滋潤著他的心。
下一次,他將再次拾起行囊,到偏鄉服務,將空白的筆記填滿色彩。
(圖說:課業上有問題時,學童會向林家寬發問。)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7期 2018.7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