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蔡佳真、何坤益
手作改變我跟孩子的一生
因為手作療癒自己跟孩子
目前是藝術創作手作講師
陪孩子早療而踏入手作
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
也創造孩子的生命價值
這是陳姵潔(兔兔老師)在臉書上的簡介。
是日,伊甸基金會臺中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正進行著手作課,來此接受日間照顧的長輩,有1/3都失智了。手作老師陳姵潔帶著長輩揉輕黏土,要他們先搓10顆「薑黃湯圓」,再搓1顆大的「可可湯圓」。色澤鮮艷的輕黏土,帶給長輩視覺刺激。藉著搓搓揉揉,訓練他們手部肌肉與動作的協調性。
圖說:陳姵潔指導長輩輕黏土課程。
「來,搓湯圓。這假的,毋湯呷喔!」示範的當下,陳姵潔提醒長輩可別把黏土當食物吃了。
每次的手作課內容,都是出自陳姵潔的原創。臺中耆福的牆上、櫃上,四處陳列長者富饒童趣的作品。長輩們的兒時,多半還沒有輕黏土這玩意兒,這掌間之樂不只減緩退化,更使長輩享受片刻返老還童。
「這個樹呢,不要一次就告訴他們(長輩)搓幾顆。」考量長輩記不住,陳姵潔拆解手作步驟,分段進行。
「像這個狗狗呢,捏好就要收起來,否則就被(長輩)破壞掉。」她笑著說。
圖說:陳姵潔與照服員修飾長輩的手作作品。
手作課結束,陳姵潔和照服老師將長輩們的狗狗造型磁鐵略修飾「整形」,再移至一旁待乾。一位阿嬤吃過午飯後,踱步找尋她的作品,卻分辨不出哪一隻才是自己做的。陳姵潔在旁,一眼就認出阿嬤的作品。阿嬤驚喜之餘,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老師巡長輩作品時,也把每一位長者放在心上。因此她的手作課,總受到長輩的青睞。
圖說:長輩們的作品擺排待乾。
「我一路商到底啦,哈哈。」談起求學歷程,陳姵潔表示其實她並不是讀美術相關科系。
原生家庭並不鼓勵女兒多讀書,她靠著打工賺錢,才能讀到專科。在專科遇到了另一半,成家後,初為人母的喜悅才沒有多久,就被醫生告知兒子有發展遲緩的情形。
「醫生告訴我,他什麼都慢。不管是語言,還是動作,還是大、小肌肉發展,全部都落後(同齡孩子)。」這消息對陳姵潔無疑不是一大打擊。
為母則強,她從哀嘆「怎麼會生到這種孩子?」轉念,與其一直沉溺在傷痛中,還不如振作起來。
圖說:陳姵潔塗鴉「為母則強」。
兒子被診斷是慢飛天使後,陳姵潔受到長輩責怪,母親身體差,才會生出這樣的小孩。就連讓兒子接受早期療育,家裡也有質疑的聲浪。她一邊哭,一邊還是堅忍地帶兒子去伊甸上早療課。在早療中心,受挫的母親意外感受到溫暖與支持。
為了誘導兒子說話,陳姵潔自製許多教具。在每一次的互動中累積進步,為兒子打造一個充滿愛的童年。當時兒子的早療老師蔡幸宜看到這些自製教具,極為驚豔,直呼:「媽媽,妳沒有當手作老師,太可惜了!」
圖說:陳姵潔母子與早療老師蔡幸宜(中)。照片|陳姵潔提供
從小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陳姵潔自認沒什麼自信心,也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麼,卻被早療老師的一句話,喚醒她蟄伏已久的手作天賦。
韶光荏苒,兒子從早療畢業,順利升上小學後,有一天,陳姵潔以手作講師的身分,再度回到兒子幼時讀的早療中心。
「其實除了青蛙老師(蔡幸宜)的鼓勵之外,還有一位負面貴人。」陳姵潔笑盈盈地指先生。
為兒子製作教具,每當完成時,她都拿給先生看。
「作來作去,都是那幾樣。」有一回,先生這麼說。
早療老師的鼓勵猶如一顆種子,播撒在適合生長的土壤裡。先生的回饋,更是有力的激將法。她一氣之下,立志加倍發憤,用實力讓先生刮目相看。有陽光且有雨,時間到了,種子就開花結果。
陳姵潔的創作靈感來自對生活中的觀察。見淋濕的麻雀在窗邊躲雨,信手拈來就是一只作品。她的手作課從親子教學,擴展到長照手作教學,手藝從生澀到老練,教學對象遍地開花。
圖說:被雨淋濕的麻雀。
《吞嚥照護食》、《玩藝術,一起老》、《爸媽真的失智了嗎?》、《這樣畫,不失智》等。陳姵潔工作室的書架上陳列著長照、兒少心理相關的書籍。不僅如此,她常積極進修長照方面課程,失智照護、精神照護、居家照護等上課講義,都被仔細歸納收藏。
圖說:陳姵潔積極進修長照相關課程。
這些自我充實打下來的底子,使她不光只教手作,當進到長照場域中,能夠發展出與長輩應對的能力。
陳姵潔走過早療的經驗,為人媳,如今得面對婆婆失智的照顧問題。歷經這兩種不同身分的照顧者,她十分有感觸。
「早療是父母對孩子付出,父母總是對孩子有盼望。」她說。
「長照則是相反。」她預言:「長照會是台灣社會的大問題!」
如今,兒子已長成到高中生。這些年間,陳姵潔從慢飛天使的媽媽一路成長,她不光滿足於當手作的跑課老師,也希望從陪伴兒子早療長出來的力量,化作對社會上長照的助益。現在她手上已經規劃好幾張藍圖,期待水到渠成,夢想起飛!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4.06.14 NO. 44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