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甸基金會深耕早期療育服務30年了!)
每個孩子的未來都值得期待,但對於發展遲緩兒來說,成長的每一步都不容易,需要社會多一點微笑、多一些行動,就能讓他們的世界充滿愛與溫暖。
伊甸基金會深耕早期療育服務30年了!一路以來歷經誕生、萌芽、蛻變,至今迎來欣欣向「融」的階段,服務越來越廣,也越做越深,並秉持「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的理念,希望打造一個共融、友善,適合所有人生活的社會環境。
文 | 謝馨霈 攝影 | 簡瑞廷、何坤益、何維綱
伊甸於1994年底起,開始推動「0-6歲發展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協助政府建構通報管理系統,並推行「預防勝於治療」、「把握0-6歲早療黃金期」等觀念,以發展遲緩兒的個別化需求,整合專業團隊,提供日間托育、時段療育、到宅療育,以及社區療育據點等多元服務;同時,致力於提升家庭照顧者的教養知能與經驗,陪伴無數慢飛天使及家庭,在成長路上勇敢前進。
迄今,早療服務已邁入第30年,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為有需要的孩子與家庭,提供跨領域專業的療育資源,訓練孩子肢體動作發展,提升語言及認知能力等,幫助他們克服成長的重重挑戰。
(圖說:伊甸提供多元化的療育服務,並協助提升親職功能。)
早療觀念大躍進 服務路上不停歇
伊甸在推動早療的路上,見證了臺灣對於「早期療育」的改變,從起初對於「發展遲緩」沒有預防觀念,到打破「大雞晚啼」的刻板印象,透過兒童篩檢找出需要療育服務的慢飛天使,把握0-6歲的黃金療育期,讓孩子一步步趕上成長進度。
經過30年,社會大眾對於早療的接納度越來越高,也建立起早療及發展遲緩並非特定的人才會面臨的情形,而是你我之間都有可能接觸到。「發展遲緩可能會發生在你我之間,請別把早療當成很遙遠,或只是孩子故障了。」旗山早療中心教保組長張敏慧分享,慢飛天使家庭只要落實親職功能,孩子都有機會提升發展能力。
(圖說:旗山早療中心教保組長張敏慧期盼增進社會對「早期療育」的觀念,同時傳遞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透過療育,提升發展能力。)
「希望讓家長知道生活即療育。」東港早療中心主任林巧雯談到親職教育時,有感而發地說道。早療會以「以家庭為中心」去規劃,讓孩子接受療育課程,亦讓父母參與其中。親子在課程中一起運動、作畫、玩樂,甚至將課程裡所教的動作技巧、認知策略等延伸應用在居家生活中,在家長與專業人員的合作下,都能幫助他們透過訓練,日益茁壯。
(圖說:東港早療中心主任林巧雯希望家長了解「生活即療育」,從日常生活陪伴孩子練習療育課程中的技巧,能慢慢趕上成長步伐。)
了解孩子特質 建立友善環境、鼓勵參與社會
除了早療課程外,也鼓勵家長帶慢飛天使參與活動。在社區中有許多資源能刺激他們的人際情緒發展,如公園和親子館等場所,都能為孩子提供不同的社交刺激。此外,伊甸也經常辦理家庭支持及社區融合的親職活動,邀請家長積極參與,陪伴兒童健全成長。
「第一次帶孩子出門可能會很挫折,但伊甸會給予協助與鼓勵,讓家長逐步適應與寶貝共同參與活動。」林巧雯溫柔卻堅定地分享,小朋友對外界環境充滿好奇,會想觸碰各式物品,或想表達興奮的心情,卻因為缺乏口語表達能力,會用大叫、尖叫等方式來傳達,容易讓家長覺得緊張、無奈。但在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刺激」,無論是跑跳、拍打及感官刺激都很重要,只要等孩子適應環境,情緒平復後,便能一起享受活動。
(圖說:伊甸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參與社會活動。)
面對發展遲緩兒的情況、障別皆不同,宜蘭兒童資源中心主任江靜宜表示,不能將療育課程一昧套用,而是要適度了解孩子的特質,才能建立友善環境。像自閉症類群障礙因光譜多樣性,可能出現重複行為、個別特殊且有限的興趣和互動等症狀。為了促進同儕認識多元特質,建議老師在開學前跟家長、特教師等了解學生的特性,如陪伴策略、喜歡的事物等,培養親師關係,接著引導孩子與同儕互動,建立安全感與歸屬感,進而達到「融合教育」。
(圖說:兒童資源中心主任江靜宜建議老師適時了解孩子特質,盼能達到「融合教育」。)
展望未來 伊甸用愛繼續陪伴慢飛家庭
「老幼共學」目的是讓高齡長者和小朋友互動,一則讓年幼的孩子學習與長輩相處,二則也讓阿公阿嬤能有親近、陪伴的對象。
舉例來說,旗山早療中心位於老街附近,有時上課的聲響會傳到街坊,鄰里會好奇這群孩子在上什麼課程;有時老師帶領孩童走上街頭,進行社區適應課程時,長輩也會親切地與他們打招呼。
「老幼共學是雙向交流。」張敏慧力推孩子與長輩共融,因為不僅小朋友可以學習傳統技藝,刺激人際互動;長輩也能獲得陪伴,更重要的是,能藉此打破對發展遲緩兒的刻板印象。
(圖說:伊甸邀您共創「共融」有愛社會。)
回首社會及家長逐漸接受「早期療育」、「發展遲緩」的觀念,在伊甸陪伴臺灣孩子成長的30年裡,許多慢飛天使勇敢展開翅膀翱翔天際。「是不是換位思考,讓學齡前的身心障礙及發展遲緩的孩子,回到所謂正常教育軌道上?」屏島區區長程錦屏說道,希望未來社會不分你我、去標籤化,所有孩子都能一起上學、遊玩,從社區中創造健康融合的環境,並促進普通生與特教生之間的認識與融合,因為「融合教育」的落實更是刻不容緩。
「我們試試看走下一步會不會更好?」
「走下一步,會不會更進步?」
「走下一步,社會會不會更接納?」程錦屏對伊甸早療服務充滿期待地說。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伊甸持續發現需求,以「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服務精神,用愛與溫暖繼續陪伴慢飛天使家庭走過更多十年。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4.06.06 NO.44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