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山部落拓荒早療


宜蘭的三星鄉到海拔1600公尺的大同鄉南山部落,從平原到高山都有伊甸早療服務的足跡。吳淑育與同工深入社區發掘慢飛天使,將療育資源帶到他們身邊,跟上學習的進程。對她們來說看到孩子進步,就算再累、再苦一切都很值得。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從宜蘭市區沿著台7甲線公路蜿蜒而上,沿途的蘭陽溪河床與丘陵坡地種滿了高麗菜,一畦一畦綠油油的菜圃盡收眼底。車子越過一座座的山巒,終於抵達南山部落,四周靜謐的氛圍,冷冽的空氣,伊甸宜蘭大同鄉南山村的早療服務據點就坐落在外界稱的高麗菜故鄉。

這一天教會兒童主日學來了許多部落孩子,透過活動帶領進一步觀察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繪本導讀中,可以發現有的孩子認真回答問題;有的則毫無反應參與度低。康乃馨DIY操作時,從中觀察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精細動作發展等,了解孩子是否有發展落後或是文化刺激不足的可能性。

找出需求 服務走出去

藉由和當地教會合作模式,試圖打開療育服務的第一步。伊甸宜蘭社區服務中心組長吳淑育表示,部落民風保守,欠缺早療觀念,深怕孩子被貼標籤,對「身障」、「發展遲緩」字眼相當敏感,往往將服務拒於門外。於是吳淑育只好轉個彎改口說,政府針對偏鄉孩子提升能力提供免費的資源可多加運用,家長欣然同意,開啟接觸的契機。

一年多前,吳淑育接下宜蘭三星鄉和大同鄉的早療服務任務,一切從頭開始。在偏鄉和部落要找出發展遲緩兒非常困難,「真的不知道孩子(有需求)在哪裡?」吳淑育說明當時毫無頭緒有如大海撈針。「服務要走出去,不是等人走進來。」於是吳淑育與社工到村里長辦公室、消防局和警局宣傳早療服務,希望有需求的家庭可以幫忙介紹到服務據點。

另一方面,父母固定要帶孩子到衛生所打預防針,趁著孩子接種預防針的空檔,便上前與家長做衛教宣導;此外,市場和早餐店吳淑育與社工都不放過,勤快走動,和家長聊天拉近距離,順道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

(圖說:一畦一畦的高麗菜田,是南山部落的經濟作物。)

協助療育 看見成效

「我們有一個孩子就是在市場找到的。」吳淑育表示,一位慢飛天使的媽媽到伊甸三星鄉服務據點尋求協助撲空,後來吳淑育與社工輾轉到市場找到這位媽媽,了解孩子2歲了完全沒有口語能力,進行聯合評估後協助療育,運用圖卡、教具等誘發他互動的意願。沒想到服務半年下來,孩子已可以發出單音,今年9月孩子即將進入學前特教班就讀,非常不簡單。

「服務下來會發現當地還是有3歲以下潛在需求的孩子。」吳淑育有感而發的說,三星鄉是她的故鄉,沒想到這個身分意外服務到一名遠親的孩子。1歲8個月大的弟弟是個沒有口語的孩子,叫人總是拉大人的衣角,發出「嗯嗯」的聲音,為了幫孩子進行療育銜接教保、職能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進入家中,外婆看到如此陣仗,深怕家醜外揚而勸退。

「一旦放掉服務,等於放棄孩子。」吳淑育請社工與老師要持續和孩子的媽媽保持聯繫。一次,趁著孩子打完預防針順道到據點參觀,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口語能力比同年齡的孩子發展來得慢,意識到接受早期療育的重要性,而再度銜接服務。

(圖說:透過繪本教學,啟發兒童認知能力。)

孩子進步  滿心歡喜

目前三星鄉和大同鄉早療服務的人數約30位,家長大多因為農忙,和孩子互動機會少。孩子鮮少有生理障礙,大多都是文化刺激不足導致發展緩慢。每位孩子每週服務一次吳淑育和教保老師及社工,樂此不疲。

「看到孩子進步,我就心滿意足。」吳淑育和同工三個人跑遍整個三星鄉和大同鄉,高山和部落都有她們的足跡。滿腔熱血的她,又發現三星鄉隔代教養情況普遍,如何服務這些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發展需求?吳淑育靈光一閃,主動跟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老人食堂合作,祖孫共學又能提供阿公阿嬤親職教養的技巧。

看著她口中述說接下來的服務計畫,眼睛閃爍著光芒,早療服務16年來已成為她的志業,她的服務行在愛中。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2 期 2016.6 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