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部落的美麗與哀愁


位於蘭陽溪上游,有著南山泰雅族的原民部落。在教會孩童們手舞足蹈與美妙的歌聲中,令人彷彿置身烏托邦的感受。從中,我們同時也觀察到疑似發展遲緩的孩童,藉由活動以達到療育的需求。

文|賴慶榕 攝影|何維綱


好不容易,經過一連串數以百計的髮夾彎,走入宜蘭深山,終於來到高麗菜的故鄉--大同鄉的南山部落。伊甸的教保老師與社工與南山教會合作,總是不辭辛勞地上山服務,第一線的服務精神令人深感佩服。

南山教會牧師陳和平,多年來用心深耕當地,凝聚族人情感,進而連結部落的公共議題與信仰,獲得族人與信徒的信任,娓娓道出部落文化的整體脈絡。

(圖說:陳牧師希望用自己的影響力,為部落帶來文化刺激。)

傳承農業之外

當地農業資源豐厚,醫療與早療資源卻很缺乏,資訊也不易流通。陳牧師表示,當地居民的經濟水平參差不齊,工作以農耕與打零工為主,中低收入戶居多。部落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為主,產業結構使然,讓孩子留在部落。農忙的緣故,父母早出晚歸對孩子的教育難以兼顧、較無法參與親子活動,對孩子的教養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父母期許孩子國高中畢業後,也投入農地耕作,以當地的價值觀來說,沒有繼續升學的必要,以致教育不普及的現象。

部落孩子不是先天比別人差,只是後天缺乏學習與刺激,導致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不夠。文化、心靈與知識起跑慢,在台灣整體社會展現的競爭力,無法和平地小孩平起平坐,在都市難以謀職,最後還是選擇返鄉工作。

教會在當地是重要的聚會場所,有助民族提升、信仰生命品格、傳福音,扮演心靈重建關懷的角色。過去,教會就相當著重孩童的生命與品格教育。陳牧師期盼,從人本主義出發,助孩子適性發展。他擅用自己的影響力,與伊甸基金會合作,透過主日學為孩子帶來不同的文化刺激,希望部落孩子除了農耕之外,帶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圖說:孩子們最愛的幼兒繪本活動。)

自教會開枝散葉的服務

目前教會服務多達40位青少年與幼兒,6歲以下就有15位。宜蘭社區服務中心吳淑育組長表示,伊甸透過兒童主日學,以部落孩童喜歡詩歌、聽聖經故事等特性,與教會建立連結;藉由教會資源,促進家長接受服務的意願;另也與幼兒園合作,服務尚未就學的手足。

南山是伊甸進駐宜蘭大同鄉服務的第一個據點。去年7月,伊甸以教會為核心,延伸至周邊早餐店、雜貨店等地,逐漸將服務帶入社區。至今,伊甸在南山部落服務的孩子約有6位左右。從服務進駐的過程,帶領幼兒律動與繪本活動,從中觀察反應較慢、參與度較低的孩童,是害羞慢熟,抑或有療育需求?

(圖說:伊甸參與教會禮拜進行早療宣導,在南山教會帶領幼兒律動活動。)

有一次,教保老師在繪本活動問問題時,發現一對2至3歲的姊妹花沒有反應,口語表達與理解都比較慢,與同儕互動較少,詢問家中狀況後得知,父母忙於農事,現在由阿嬤扶養,文化刺激較少。經由家長同意後作進一步了解與評估,發現孩子有疑似發展遲緩的可能性;另外,也發現一名兩歲多的男孩,目前還只能說出稱謂、無法表達三個字以上的詞彙,圖卡認知也還不會指認;其語言認知、溝通表達也有疑似遲緩的現象。

伊甸相當重視與家長的互動與關係建立,希望提升家長對幼兒發展的重視程度,增進教養技巧,除了發掘出更多有療育需求的孩子外,也期待達到預防與發現的效益,深入整個社區與部落,將服務發展至更臻成熟的階段。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2 期 2016.6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